文 凌清清
01
七岁多的女儿要参加兴趣班的汇报演出。演出前一天,她很正式地跟我说不想参加了,抵触情绪挺大的。原因是紧张,担心自己会出错,担心老师责骂。
演出完之后,她跟我说,过程中一点也不紧张,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女儿前后转变如此之大,我很是欣慰。
同时我也再次体会到情感引导、“聆听和欣赏”的魅力,她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并享受其中。
我记得女儿五岁半第一次登台表演时,下台后她好兴奋地告诉我们,她还想再上台表演一次。那时我和老公还很开心地认为,看来我们的女儿是属于舞台的,她喜欢在舞台上绽放自己。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现,她开始很抵触去参加比赛或者表演。每次和她说起要去比赛,她第一句话绝对是“不要!”。
之前连哄带骗地让她继续参加了比赛,成绩也还算可以。这次又出现同样的情况,我决定好好利用这次机会,协助她好好整理一下她的情绪。
02
“上台表演是不是感觉很紧张?”(帮孩子倒出负面情绪。)
“是的。妈妈,我觉得我的身体很硬,绷得很紧。”
“很正常哦。妈妈上台也会很紧张的哦。你是害怕会出错,是吗?舞台下还有那么多人看着你,就更紧张了,是吗?”(共情孩子,让她知道,她的反应是正常的。)
“是呀。我好担心自己会跳错动作或者数错拍子。然后还很害怕下台后会被老师责骂。”
“听你这么说,妈妈能感受到你是挺害怕的。你试过在台上表演时,跳错动作吗?”(引导她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经验。恐惧是基于过去的负面经历,或者对未来的无法掌控。)
“试过。”
“后来怎样?老师骂你了吗?”
“老师骂我了。”
“你跳错了动作,老师也骂你了。最坏的结果是不是就是这两个了?还有没有更糟糕的结果?”
“没有了。”
“老师批评你,你接受吗?”
“有时接受,有时不接受。我又不是故意跳错的。”
“很好哦,你知道自己其实不是故意的,听起来你是可以原谅自己,也是可以允许自己犯错的,是吗?”(欣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她知道妈妈是接纳她出错的。)
“是呀,我又不是机器人,我是有可能犯错的。”
“是呀,妈妈一直都是很接纳的。谁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好,对不?如果错了,那就是错了,这没有办法改变。同时我们可以好好练习出错的地方,争取下一次跳得更好,你说是吗?”
女儿点了点头,同意了我的观点。(再次证明,当孩子没有负面情绪时,会更理智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建议。)
03
第二天演出前,女儿已经没有了害怕会出错的那种担心。当然,在上台前她还是会紧张。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众演讲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排行第一。
所以当她紧张地频频跑厕所时,我非常理解并接纳她,因为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正常的。在她上台前我拥抱了她,告诉她感觉紧张时可以深呼吸几次,相信她一定会发挥出色。
演出很顺利,我看到女儿一直在数节拍,没有出现什么差错。下台后,老师还表扬她跳得好。
回去路上,女儿和我聊起了在台上的感受。我特意问了她是否紧张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这次成功,打消她过往记忆中的负面事件及情绪。
“妈妈,我在台上一点都不紧张。而且我还能做好榜样,让小伙伴们都能看着我,和着音乐的节奏呢!”
“哇,太棒了!上台前你都还很紧张的,为什么一上台就能不紧张了?能告诉妈妈诀窍在哪里吗?妈妈也好想学习耶,因为妈妈上台前也是挺紧张的。”(故意示弱,让孩子尽情总结分享她的经验。)
“妈妈,其实很简单的,就是能够接受和接纳自己。错就错咯,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下次再改正就可以了。还有,平时要练习得很熟,越熟悉就越不会担心出错。”
“哇,太棒了,看来你已经很会放下负担,享受此刻了,是吗?”
“当然咯。”
“那下次如果还有表演或比赛,愿意去参加吗?”
“嗯,这个,到时候我们再说啦。”女儿狡猾地避开了这个话题。本来我是很期待女儿回答我说,以后会更愿意参加比赛的。不过,女儿至少已经不拒绝了,这也是不错的进步啦!
我开心地搂着女儿的肩膀,她也很亲密地偎依在我身边。我很开心自己能够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我也相信孩子在这样的一次次的小风波中,建立了更多有利她健康成长的人生信念。
(本文图片来源于6Q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