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袁隆平爷爷离开之前内心还在惦念粮食吗?
我们未经那代人的苦,真的很难想象他们那时候能吃顿饱饭有多难!
我们村里一共四个生产队,当时奶奶是在第四队。
当时买卖都是论工分,十个工分一个工,一个工等于三分钱,一个大人努力一天只有七分工(七个工分),不到一个工,不到三分钱。
生产队分粮食,每个人每天只有三两粮食,固定的量,用工分抵扣粮食,如果工分不够,过年交完粮,生产队有钱了,也是分不到钱的。
三两粮食是什么概念,我们现在成年人的正常饭量是八两到一斤,他们那个时候一天一个人只有三两的饭!
奶奶说,每到饭点,挨着我们家的那个人家的两个孩子就会哭,家里大伯和姑姑也是饿的直哭。
那个时候,家里只能养的起一只鸡,好不容易下了一个蛋,煮熟掰了好几瓣,分给孩子吃,他们带着壳嚼嚼就咽了。
对门有一家,是我小伙伴的奶奶,她家姓马,在这里我就称呼她为马奶奶吧。
马奶奶忙碌一天,到了饭点急忙回家做饭,熬的白米粥。
那时候能吃上一顿白米粥也算是很幸福了,谁成想,一不小心把洋油灯打翻到了粥里。
没办法,那时候不吃就得挨饿,挨饿也只能挺着,不管怎样都得吃啊,用水捞了好几遍,最后闻闻没什么洋油的味道还是把粥都吃了。
那个时候,有一种饽饽,有些人说它特别香,但有些人也因为它丢了命。
它的做法:用玉米芯(苞米骨头),小麦秸秆,白灰(石灰),混在一起焖,等玉米芯和麦秆焖烂(具体烂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奶奶口语表达的,可能就是焖软乎),然后将其磨成粉,当面粉一样,贴饽饽。
好多人吃完之后没办法正常排便,但依旧有很多人抢着吃,毕竟这东西在当时禁饿。
奶奶还讲了好多好多,以上也不过是其冰山一角,她后来说,也就是长寿才能赶上现在的好时代,那个时候谁成想能有现在!
奶奶没有文化,她不会向我们宣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但我永远记得,小时候吃饭沾在碗里的米粒,她都会捏起来放嘴里,然后开着玩笑着说:“剩碗底子找不到婆婆!(意思是:浪费粮食嫁不出去)”
因为从小跟奶奶长大的缘故,除了平常的节俭,我也格外的珍惜粮食和水源。
也希望你们看到这篇文章之后,珍惜起来,因为我们在浪费的时候,还有好多人在挨饿。
可能我们随手节约的粮食,都会不经意间救下几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