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点四十的时候,坐立不安的我决定收拾东西出发去上课。
虽然我知道我去上课,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备考,不去的话,可以省去来回路途上的时间,但去上课的路程只需要,十多分钟,而从1:40开始一直到两点,将近十分,我都一直要为点不点名而惴惴不安,无法安心看题。
所以从节省时间的角度,我最终选择了去上课。
但我并不认为我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及没有执行的逃课选项,是正确的。
我大一的时候逃过很多课,起初是逃英语,再后来引申到,其他的一些我所认为的“水课”。
当初我甚至还为自己大一时只上过八节英语课而沾沾自喜,但现在看来只觉自己幼稚而可笑。
因为逃了英语课,就会逃高数会逃线代;嘴上说着自己能学,但是但凡人没有坐进图书馆而是赖在了寝室,那最终结果只能是把自己慢慢变成一个自己不想看见的样子。
我知道到了考研季,也会有一些朋友想到逃一些觉得很水的课,来省时间。
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学校课堂对我们的约束,无异于在职备考人士面临要上班要加班的困境。
就这么讲说,我们是后者的话,我们还有胆量说随意翘班不去吗?
我们想要A,但客观环境却用B来予以我们限制和约束,这其实再正常不过,解决这个问题的正解是挖掘心底对A的全部渴望,然后从其他一切除规定和条规所命令禁止的事项中寻找出路。
我这么写是在批判自己,同时给各位以思考。
(当然我很有可能在六月之前是会知错不改的emmm)
说回为什么要去上课。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先前已经阐述了——按时上课是在培养一种我们明确边界,学会收到客观约束的方式。
再者是你要相信,绝没有白走的路。
诚然,固然有极少一部分老师不上路子,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学习这件事的成就是跟我们所付出的脑力和努力成正比的,而站在台上的那位之所以能够站上去,必然有ta超越于我们的道理。
我们觉得不知所云,成天上课讲故事,很可能只是我们没有提前看书没有提前预习。
举我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大二去财大交流的时候上审计,第一学期的课特别多,再加上自己又早已忘却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每每想到要课前看一眼框架,都被这事那事耽误。
于是尽管我课上无论多专注地去听,仿佛都只记住了老师所说的故事(案例)。(更不要提我那时早上头一节课还会莫名犯困。)
但直到我最终临考前开始大量做题,看见题目上那些文字题的答案,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各个知识才在脑中开始重新浮现。
我并不是只听了故事,只是缺少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而至今审计的那一套完整的却被我听的七零八落的逻辑,还使我的F8备考深深受用。
所以该去的课,还请去,无论有多不情愿,既去之,则安之,无论是选择带着听,还是选择自学备考,都不要辜负那坐在教室的100分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