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费城的文化中心
写于2015年5月24日,美国费城
教堂往西是洛根广场,19世纪初之前,这里叫西北广场,是公开处决犯人的地方,也是墓地的所在。1825年,这里的功能才发生改变,名字也变为洛根广场。20世纪20年代,建筑师参照巴黎协和广场将此处改为圆形,因此这里也叫洛根圆环。据说,这里的费城自由图书馆和家庭法院大楼也是仿照协和广场上的克里雍大饭店建造的,非常壮观,有人说它们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往西北方向走,我们看到了全美第三大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它是一栋古希腊神庙式建筑,馆内收藏的艺术品达三十多万件,其中以法国印象派作品最为出名,在全美的所有美术馆中这里收藏的法国印象派作品是最多的。除油画之外,这里也收藏了很多美国家具、雕刻、手工艺品,还有中国的许多文物,比如北京智化寺的万佛阁藻井——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人在智化寺中将它买下,运回美国后收藏在此处。
费城真有意思,刚来的时候,它显得非常普通,没什么特点,慢慢地,我们才看到很多很美的建筑,费城独有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这里的街边有很多小店,有些小店的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异域色彩。还有一些自由画家在街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估计是在寻找喜欢它们、想把它们买回家的人。看到这些画家,我们对费城就有了一种好感,因为这里有一些能放下一切追求艺术的人。人们说,了解一块土地,是从了解某个人开始的;拥有一个朋友,许多时候就拥有了一块土地。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惜,街头画家们的作品层次不高,甚至可以说非常底层,充满了一种流浪汉的色彩。这里有那么多非常美的建筑和雕塑,还有那么多收藏了无数经典艺术品的博物馆,当地人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水平大多不会太低,那么,有没有人买他们的画?就算有,他们又能卖出多少幅画,能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假如不能,他们如何生活?我们远远地旁观他们的生活,在欣赏的同时,也有点替他们担心,但这毕竞是他们选择的生活。而且,他们看起来非常悠然,没有一种凝重的感觉,或许,生活不管艰苦还是富有,只要活在自己的梦想里,只要当下还为自己的心灵活着,他们就会乐在其中。
迎面走来两个人,衣着很特别,甚至有点邋遢,看起来有种游戏一切、玩世不恭的味道,非常像我们印象里的嬉皮士,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给他们照了几张相片,以作留念。
总的来说,这次来费城收获很大,唯一令我们遗憾的是没什么书店,我们一直想找一间中文书店,却怎么都找不到。听说,唐人街本来有一家新华书店,但最近卖给别人了,有人想在这里建高楼。估计书店的经营情况不好,否则他们也不会卖掉。你想,如果费城这样的历史名城有一家新华书店,该多好啊,但他们偏偏给卖掉了。当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但随着它的关闭,“新华书店”这个熟悉的名字也就渐渐在费城消失了。朋友说,除了新华书店,唐人街还有一家台湾人开的书店,以前很火,现在越来越少人光顾了,据说现在已经在卖报纸为生了。这个消息让人很是心酸,却也无可奈何。在这里,几乎所有书店都像国内的一些书店一样,经营情况非常不好。尤其是中文书店,在这里几乎无法生存了。不知道除了受到电子书的冲击,纸媒的份额越来越少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也许有,那就是语言。在这个人们普遍讲英文的世界里,中文图书的发行肯定会受到巨大的限制,哪怕在华人云集的唐人街。我们再一次感叹,将图书翻译成英文至关重要。
前面就是费城的唐人街,我们再一次见到那个标志性的建筑——牌褛。它有三层楼高,金碧辉煌,上面写着四个中文字“费城华埠”,意思是费城的中国城。见到它的同时,一股中国味道扑面而来。
朋友告诉我,这里过去有一间中国人开的书店,叫世界书局,专门卖中文图书,但这次来,他发现它不见了,变成了一间超市,不知道是关门了,还是换了地址。很可能是关门了。这似乎是所有中文书店的命运。
费城这样的历史名城——哪怕是这里的唐人街,居然也没有中文书店了,想到这一点,我们都觉得非常遗憾。这里有那么多中国人开的小店,有那么多中国客人,却没有中文书店。也许这里住的大多是土豪,不爱读书,店主们实在养不起书店,只好放弃了。多么悲哀。
再往前走,我们竟然看到了一家叫“美味兰州手拉面”的兰州拉面馆,这是我们在北美见到的第一家兰州拉面。当然,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只是我们没有碰上而已。除了兰州拉面,这里还有烧饼店、川菜馆、海鲜酒家和台湾料理听说这家台湾料理店是台湾人开的,非常正宗——中国的很多美食文化在这里都能看到,非常热闹。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助餐,在这里,自助餐是最好吃的,因为有各种你想吃的东西,尤其是蔬菜。
吃完饭,我们就离开了费城。
踏上下一段旅途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大片大片的晚霞染红了天空。虽然再过一会儿就要入夜,大家都有些疲惫,但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接地气了。今天的旅程也是不虚此行。
选自《堂吉诃德在北美》
雪漠(XUEMO)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