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五月二十七日,立太子同母弟、晋安王萧纲为皇太子。朝野多认为不顺,司议侍郎周弘正,曾经为晋安王主簿,上奏记劝萧纲不要接受,说:“谦让之道不再存在,已经好多年了。而大王殿下,天纵圣明,四海归心,所以皇上发德音,以大王为储君。大家都希望听到殿下能发扬目夷之仁义,坚守曹臧大贤之节操(目夷是春秋时宋国公子,曹臧是曹国公子,都有让国不争的贤德),能逃避御舆而不乘,抛弃万乘之君位,就如同脱下一双木屣,这样,才能改变竞争风俗,弘扬吴太伯的遗风(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不愿争位,远走建立吴国)。古代有那样的人,今天听到他们的话,还能践行的,除了殿下,还能有谁!能使无为的教化重现于今日,让王之道不坠于将来,岂不是一大盛举!”晋安王不能听。
周弘正,是周舍的侄儿。
华杉曰:
人跟人没法比,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为了争夺君王的权力,多少人是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甚至像胡太后那样,谋杀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也有吴太伯,还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能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兄弟。他们为什么让呢?原因在于一个“孝”字。虽然按宗法制度该自己继承,但是父亲的心意不在我,而是喜欢弟弟,那么我就离开,远走他乡,不要让父亲难做。
兄弟和睦,孝是基础,因为不管兄弟关系好不好,父母,无论是在世,还是在天之灵,都希望你们和睦。有孝心,就兄友弟恭,这就是孝悌。
萧纲接受太子之位,无可厚非,但是他至少应该上书谦让三次,如果皇帝执意坚持,才能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帝位是天下秩序的核心,而什么是社会秩序呢?就是全社会共同接受的价值。所谓名正言顺,就是符合社会共同价值。破坏共同价值,后果会很严重。《资治通鉴》记载周弘正的奏记,就是申明这一春秋大义,共同价值。
历史评论,往往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代,我的“讲透资治通鉴”相反,更多的是用古代的观念来看现代。因为我觉得,用现代观念看古代,看不清;用古代观念来看现代,反而看得清。
19、
太子任命侍读、东海人徐摛(chi)为太子家令,兼管记(掌管记录),不久又带领直(掌管卫士)。徐摛文体轻挑华丽,太子宫的人都学他,时人称之为宫体。皇上听闻,怒,召见徐摛,准备斥责他。等到见面之后,徐摛应对明敏,辞义可观,皇帝释然。乘便问他经史及佛教,徐摛引经据典,纵横比对,应答如流,皇上非常惊叹,对他宠遇日隆。领军朱异不悦,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徐老头出入两宫,渐渐威胁到我,我要早做准备。”于是找机会对皇帝说:“徐摛年老,又爱山水泉石,想要得到一个郡来养老。”皇帝以为这是徐摛的心愿,于是召见徐摛,对他说:“新安大好山水。”于是外放为新安太守。
华杉曰:
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接近律”,宫廷政治,皇帝的个人意志是决定性的,而谁最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的意志,差不多就可以分享皇帝的权力。所以皇帝宠爱徐摛,朱异就感受到威胁,要把他排挤出去。皇帝也就稀里糊涂的被他当枪使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也是做皇帝的常态。
20、
六月十五日,立华容公萧欢为豫章王,立他的弟弟、枝江公萧誉为河东王,曲阿公萧詧(cha)为岳阳王(三人都是昭明太子之子)。皇帝因为舆论沸腾(反对庶子萧纲为太子),所以给萧欢兄弟以大郡,以安慰其心。
很久之后,鲍邈之被控贩卖人口,罪不至死,太子萧纲追思昭明太子的冤情,责任在他,挥泪将他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