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通俗翻译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 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 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 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 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 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 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词语备注
须陀洹:梵语须陀洹,唐言入流。须陀洹名为入流,亦名初果阿罗汉。所谓须陀洹,亦即进入寂静的境界,不受六尘的困惑。究实而论,寂静境界,实不可得,也是有为而成的生灭法。三千大千世界,全是诸人自己。既然全是自己,那么,自己入自己,又怎能入得呢?实在是没有一个来处,也没有一个入处,须陀洹只不过是舍弃了色声香味触法,住着在了寂静不受的境界上。寂静的境界,只是一种状态,究竟不可得,只是个假名相而已。
斯陀含:梵语斯陀含,唐言一往来,就是进入寂静,再回到动乱,就这样一往一来,就不再来了。斯陀含果即二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还有生死,然而,这种生死,也只是在寂灭与动乱这两种状态中一往来而已。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斯陀含能这样想吗?我得了斯陀含果。须菩提说,斯陀含不作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斯陀含即一往来。就实而说,一往来,也只不过是从这种状态变为那一种状态,那种状态又变成这种状态,犹如掌变成拳,拳又变成掌,不是掌跑到拳里去,也不是拳跑到掌里去。三界唯心,变来变去,哪里有什么实际的往来呢?所谓一往来,也只是个假名相而已。
阿那含:梵语斯陀含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进入圣道的果位之一,为声闻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欲界,而证涅槃。 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
阿罗汉: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我之愚见
当我背诵到了《金刚经》的第九品的时候,我才开始接触到罗汉的概念,罗汉分成了四果罗汉,就是刚在上面备注里面标注的几个罗汉解释。
我觉得我还是理解的比较浅薄,下面还是引用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里面的对于本品的解读把。
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的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普通我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
像阿难、须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声闻,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还是作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这都是梵文译音。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不过佛在世的时候,证得罗汉果的,出家人比较多。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
‘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本品的最后,须菩提以自己为例,向佛报告,世尊,您每每称叹我,说我得了无诤三昧,又赞我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然而,我看看自己,对于阿罗汉,我没有丝毫住着,没有丝毫沾沾自喜。我若有这样的住着心,我若有这样的沾沾自喜心,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乐阿兰那(阿兰那,即无诤,寂静)行者。以我而观之,阿罗汉的四个果位,都属于化城,而非宝所。
以上所说,即是告诉大众,凡有住处,即为非住,即使阿罗汉果,究竟也是靠不住的。
这一品就是说明四果罗汉的修法,金刚经上所讨论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无所住,到了这个极果,心中还有这个得道的观念,那就已经有所住了,那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