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闹了,费曼先生》
对于一个物理学渣来说,知道的物理学家就局限于爱因斯坦和牛顿,他们常常是目光如炬,挂在学校的走廊上,或是站在校园的石头基座上,怅惘地望着远方。我所知道的,也就是一个方程式 E=mc²(虽然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和那个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虽然我听说物理接近于哲学,但在我看来物理是高中断送了我学理之路的罪魁祸首。
文理分科以后我接触的物理就仅限于身边几个物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倒是常和我聊文学,可是我根本不可能和他们聊物理。这么看来,我发现其实物理就像浩瀚宇宙,而文学就像我们脚踩的大地,前者可望不可即,后者让每个人坚实站立。当然,这么说也许是一种偏见。毕竟陌生的事物都长着高冷的面庞。
在学会绘画与击鼓之后,费曼也道出了科学与艺术的区别:艺术能为人带来快乐,你创造的东西可以令人喜爱得而喜,失而沮丧!科学是普遍的,宏观的,你不大会跟那些欣赏科学的人有个别而直接的认识。我居然在这里找到了生活中不谈物理的理由。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也是个物理学家,他的物理成就似乎很高,追完五季我还是不知道他究竟研究的是啥,但是令人记忆深刻的他的刻板保守中透出的可爱。为何还有许多人致力于物理学研究,我相信出发点可能不是“推动人类发展”这样的崇高目标。更多时候就像费曼一样,从捣鼓一台收音机开始,对事物存有好奇心。
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帮助费曼从刚开始到加州理工大学从迷茫中走出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初心”。作为一个人,无论是一个杰出科学家还是一个平凡人,这多么可贵,帮助自己超越了多少被评价和异样的眼光,也让费曼的人生多了几分纯净。
这样的底色让我很喜欢这本传记,虽然我不确保它究竟在真实性上打了多少折扣,但是至少展示了一种人生可能性。用他人的人生故事观照自己的生活,加深认识,自省反思,我想这也是传记文学的意义所在。我通过本书得到两点启发:
一是所谓理解,能够联系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向他人解释。我想起自己上初中物理课时,老师的语言深入浅出,在物理概念的丛林里我也不至于迷失,物理学得较为得心应手。而上高中,物理定理定律从老师的口中跑出来,在我脑袋中一阵狂轰烂炸,还没反应过来,下一颗炸弹又来了。确实,自己没有能力和生活中事例对应起来,更不要说深入浅出地向别人解释。
其实,当了老师之后,对“理解”的体会更深了,如果你自己不理解一个概念,是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的,只能带着学生在“高深玄奥”的概念丛林迷失。而这点,正是书中费曼作为教书先生所强调的,他对学生们死记硬背知识倍感痛心,因为他再换一个方式问,本来对答如流的学生居然语塞。
所以,要破除伪学习,不妨用理解的方法来检测一下,这样不必时时依赖试卷上的分数。费曼听到概念,一开始也是与脑海中的事例相联思考,解释一个概念也多用举例,所以那时的记录员以说话的高深程度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教授,费曼当然就不符合标准。今天我们也不能被某些专业术语唬住,毕竟专家们拿着这个说事的时候,有可能他自己还不是太理解。
二是所谓自由,便是突破限制踏实地做,诚实地说。对,我没有用“尝试”的字眼,而是“做”,相较于前者,后者可能会给人更踏实的感觉,当然前者也会给人有自知之明的感觉。昨天正好读和菜头文章《弄脏你的手》,回答一个面临择业与考研选择的大学生。“想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上手去摸一下。摸完之后,这个世界会给反馈”。
而费曼说:我永远会踏进某件事情中,看看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所以他学习如何修收音机,如何打开保险箱,如何画画,上法庭为咖啡厅作证,参加巴西的桑巴舞游行,去生物学会旁听。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审核物理教材时的严谨认真,比起其他的专家,他说得出每一项打分的缘由。从他身上,我想一个自由的人生,不仅不受自己身份地位的限制,不仅是勇敢,而且是踏实地去做。与其每天呐喊自由,不如埋头开始。
费曼在本书的结尾说:“我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你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自由自在的坚持我提到过的品德,而且不会由于要维持你在组织中的地位,或是迫于经济压力,而丧失你的品德。”可能,有时候,比踏实做更难的是诚实地说,口头语言是如此的随意,如何诚实的面对实验数据,如何诚实的说出内心的坚持,如何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路漫漫,且行且诚实。
费曼的确有一颗丰富的灵魂,不止于有趣的灵魂,在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除了物理学的影响,我想他经历人生的方式还会影响着更多的人。如果你亲近物理,贴近物理学家的灵魂,可能你已经读过《别闹了,费曼先生》。如果你觉得物理学很深奥,物理学家都是高大上,应该来读读这本书《别闹了,费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