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经典的词汇叫青春期或者叛逆期,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怎么怎么不懂事,各种情况让人头疼得厉害,今天突然有个想法,叛逆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我们似乎没有想过就认同了这件事,叛逆期都是孩子的问题,到了这个年龄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家都接受的认为理所当然的就是真的吗?
今天我想说说我的观点。首先,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青春都有,却不一定都叛逆,那问题出在哪?是孩子太听话,胆子小,不敢表达,还是家长太开明,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青春?可能都有,第一种被压抑的叛逆当然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到达发泄的临界点,后者我们要关注的就是父母,父母的开明和尊重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也是孩子不必叛逆的根源。
就好比小鸡啄开蛋壳一样,空间狭小不足以施展的时候必然要努力打破现状。孩子也是一样,这是成长必然的过程,那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的青春期叛逆的问题,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出了问题・_・?是不是值得思考!
有的人不用学习就会做父母,开明的引导教育,不论学历高低家境殷实还是贫困,有这个底色的父母总能教育出出色的孩子!大多数人则llko懂如何做父母,就做了父母,面对孩子就会施展本能的教育,那些都是潜意识里习得的本领,如果对,就能教育出正常孩子,如果不对就会教育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这个检验项目就是测试我们的既定方案的,实施后什么样,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只是一个检测报告。那问题出在哪里?相信我们可以推导出是执行程序出了问题。那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可怕的是,游戏到此并没有结束,除非这一支血脉彻底结束,否则检测将一直持续下去,在这个现实而又漫长的检测过程中,哪个关键样本进行调整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延续到现在,期间已经迭代过多少次,发生了多少事,改变了多少因素,又有多少潜意识留存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将带着这些继续测试,如果不干预调整,那就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用倒推法来梳理一下,我们想要什么?健康快乐的孩子,开明慈爱的父母,还有什么都可以罗列出来,那我们怎么得到这样的结果,既定模式下无法得到的,那就需要对测试程序进行调整,改变变量改变参数,当然,既然是测试,也没有准确无误的模板可以借鉴,需要我们各自调试,不断调整参数,边调边试边看,仅此而已,改变的过程增加了思考.能耗和不确定的结果,所以改变非常需要勇气。
那怎么改变,改什么,改成什么样,方向是什么?这需要创新精神,需要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意识,需要打破立新的勇气!千万年的传承根深蒂固,想通过几天几年的时间去彻底改变也是天方夜谭,但测试是持续的,目前的调整对于千百年后的改变也将是巨大的,不妨试试。
总归是父母生了孩子,由年龄较大的父母去抚养他们,父母做为测试版本时无论如何都是父母在主导后者,当父母成为过去式,孩子做为主模板时,那就是下一代了,依然是父母与孩子的因果关系。
站在这条巨大而漫长的测试程序前,能不能看到祖先和后代,能不能看到自己和孩子,能不能看到现在和将来?能不能看到无能.无奈的父母和叛逆不羁的孩子,他们是动是静,是悲是喜?站在这里,你想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叛逆的是父母还是孩子,在这个测试长河中,你找到答案了吗?我们即是那个叛逆不羁的孩子又是那个无能无奈的父母,或者我们是开明尊重的父母,也是那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现在是哪个,或者将来是哪个,是继续还是突破,尊重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