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产品

在互联网产品中,对于细节设计、人性把握要求最高的无疑就是社区了。

简单而言,两个最核心的点:怎么激励内容产生,怎么营造社区氛围。

围绕这两个问题,有多种研究方式和思考维度。

用户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行为链条,都折射出背后复杂的心理变化和诉求。都可以拆分成独立的命题,来对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度的挖掘。

关于社区产品,推荐《筑巢引凤》,这本书出版于08年,直到今日历久弥新。对于社区产品的设计思路自成系统、有值得深思的方法论,颇为完备。

现今社区的概念已经融入到了太多的产品中,微信微博一流的社交产品自然不必多说,其实淘宝的评论系统,各个视频平台的弹幕等涉及到UGC的部分、也是不折不扣的社区产品。

分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1. 用户行为周期

用户可以分成这五个周期,每个周期的用户,关注因素和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每次进入下一个阶段,都需要越过一个门槛,门槛之所以存在,就是意味着要改变用户之前的行为。

其中第一道门槛,主要是渠道推广宣传的工作,和产品设计的关系并不大。

第二道门槛,通常是免除注册,或者提供一个足够诱人的故事。

第三道门槛,需要比原有产品好用,学习成本极低,和你说的故事一样好。

第四道门槛,则需要在心理上让他得到满足、获得正向的反馈。

如果用户能跨越这四道门槛,变成热衷使用的用户,那么他们会帮你宣传,会给你更多的建议。

门槛的破除学问非常深刻。每一个门槛的破除都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

比如说注册这个门槛,是第二道门槛。处于这个门槛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准备使用?怀疑者?感兴趣但不确定者?挑选者?

然后完成注册一共有几步操作?能否简化?

这几步的操作中,哪些是影响用户决策的因素,怎么简化?

内容太多,不一一详述。

2. 用户心理诉求

社交网站的建立,一半是界面设计,一半是心理学。

用户的行为千奇百怪,但是背后的动机却是稳定一致的:互惠心理、荣誉感、群体归属感。

了解深层的动机,再去看奇怪的用户行为,就会会心一笑了。也只有理解了用户,才能更好的服务他们。

美国最大的点评网站yelp,就很好的利用了互惠心理,比如评论餐馆,他会把评论者称为“饮食评论家”,让你有一种我也想成为饮食评论家的冲动。

如果你没写过评论,他会提醒你说,诶,这次该你来评论了。

这就是一种巧妙的暗示:这一切是公平互惠的,你从别人的评论中获益了,现在该你也来评论了。

互惠心理用在增强社区互动中是非常有效也有必要的。

比如鼓励用户对他人的贡献做出相同的回应。他访问你了你,你要不要回访?他加了你,你要不要加回去?别人推荐了你什么东西,你要不要也推荐他?

这就是通过互惠心理,引导用户参与到社区的关系网络建设。

3. 漏斗分析法

这是个非常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像漏斗一样,认为用户在每一步是会有流失的,关键就在于怎么划分步骤、并给出实际可量化的判断标准。

要稍微注意的是,改进漏斗上方环节比改进下方环节的收益要更高,如果某一步有问题,可以把这一步单独拿出来,若包含了很多子步骤,可以把子步骤变成一个新的漏斗,一步步衡量。

要时刻关注你的基线,这个基线一般来说没有改动时,是很稳定的。当然要排除特殊来源流量和非线性流量中的数据噪声。

不同类型网站的漏斗数据模型是迥异的,比如工具类的比内容类的要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