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一文发表我对于短期支教弊端、解决方法和如何使短期支教效果长期化的看法,如下:
短期支教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支教主体、客体和教育本身三方面。
从主体上来说,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报名参加短期支教的大学生数量增多,从而出现个人素养和教学能力差异悬殊的状况,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未能够达到预期。同时大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和食宿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地学校和居民的负担。
从客体上看,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非常规教学活动可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内容、形式造成冲击,使孩子们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教学风格的改变。而且老师的不断更换和离开也会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伤害,使孩子们对离别产生畏惧心理。
从教育自身而言,短期支教无疑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它所占用的社会资源是否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一部分人唱衰“短期支教”,使公众减少对短期支教的支持力度。
我认为,克服短期支教弊端的关键在于支教的制度建构。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完善革新,建立支教资源配置和支教组织运行的效率机制。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要严格的支教人员选拔和能力培养机制,合理构建教学团队。
在支教过程中,需要完善以监察队、当地学校和被支教学生为主体的对支教工作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支教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调整。
在支教结束后,应该建立长效的的帮扶机制,确立重点关注对象和一般关注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短期支教效果长期化,需要支教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事实上,短期支教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观念,与当地乡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教学合作。短期支教的教学安排不应该完全独立于原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两者应该是相互补充、合作、深化的关系。
同时,由于短期支教的时间限制,我们所传授的不应该仅限于基础知识,而是改变当地家长、学生乃至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意识,在于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养成的教育,在于传授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
最后,在支教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求持续的运行机制与资金支持,加强社会协作与外部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引学校、公益组织和社会人员对于短期支教的支持,并依靠实际效果改变公众媒体和社会人员对于短期支教的误解。
综上,解决短期支教弊端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主体的协同合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