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一位文友看了我放在QQ空间里的文章,羡慕对我说:“我好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细腻的文字。“
当年的我,只是忠实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写不出来,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要用哪一种文风。现在想想,“文如其人”或许是对。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就写什么样的文字吧。本身,我就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让我有冷峻、奇雄的文风是万万做不到啊。
这个问题让我又想起另一个疑问:张爱玲在美国生活了快四十年,但她后期创作的题材依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尤其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小团圆》依旧也是港沪两地的背景。我在翻阅夏志清、庄正信、宋淇等人与张爱玲的通信后,我想答案大约是张爱玲的艺术个性擅长把二十世纪的老上海写得活灵活现,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最明显的反证是她为迎合美国市场出版的《秧歌》销路不畅。
艺术个性,这是每一个写作的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艺术个性呢?迈克尔.拉毕格在《故事开发创意》里写道:“要想找到自己的方向,你需要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勇于面对并解除重大事件留下的心理阴影和精神创作。这是你的”未竟事务“,一些神秘的倾向,我们称之为你的艺术个性。”
我认同这个定义,每一个人的家庭环境、观念,生活地的地理、风俗,教育背景等不同因素相互的排列造就了每一个写作人艺术个性的差异。北京市民的悲欢离合写得最好是老舍,上海阿拉与阿拉蕾们的优雅与野心写得最好的是金澄宇,武汉人的干燥的湿热与烦闷写得最好的是池莉……三个城市,三个作家,三种迥异的艺术个性,假若三个人交换写作,你们想想结果是什么呢?要么大放异彩,要么一个字也写不出。说大放异彩是因为人的潜力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我更倾向于一个字也不出,因为不符合艺术个性的写作,读起来的感觉就像喝汤没有放盐。
因此,每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做一下自我调查从而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由此,你就了解自己偏爱的主题、感兴趣的人物和最拿手的类型,从而找到了一个精准的方向了。就我自己来说,理性逻辑高于感性情感,这样的个性使得我写小说干瘪无味,相反,书评和影评获得的肯定和赞同比较多了。
一旦写作有了精准方向后,那么写作的主题的问题就随之浮现了。同样以我为例,世界上的书汗牛充栋,就是死也读不完,我的书评范围只能像只蚂蚁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我选定了现当代文学和心理学。
同样,你得选定自己的写作主题,深入探索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爱情主题为例,张小娴大多写痴女等爱着另一个女人的痴汉,素黑肯定写如何治愈爱情中受的伤,饶雪漫写痴男爱内在美女孩,而张爱玲嘛则写男女在情爱中的相互算计。
不过,关于小说的写作主是选自己喜欢领域还是其它,迈克尔.拉毕格在《故事开发创意》里是这么说:“我们只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产生足够的创作张力,但永远不会对自己熟知的事情燃起太大的热情。”这话颇有道理,或许在写好了自己熟知领域的事情后,不妨也试着写写陌生的事物。因为,作家有时需要挑战自己,而读者有时需要一些新鲜感。
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主题后,那么可以从哪里开始写作呢?迈克尔.拉毕格建议从收集资料开始。
•图片档案——从杂志、报纸中剪下或保存任何吸引你的图片,收藏起来。
•梦境记事本——放在床头,用来记录你的梦境。
•新闻档案——不管是新闻还是“旧闻”,碰到感兴趣的材料都收在文件夹里。
•作家随身记录本——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录吸引你的想法、风景或者创意。一旦写作没有思绪时,可以翻阅寻找灵感。
看到这里,如果你对自己的写作依旧还很迷茫,同时你有志成为编剧或是小说家,那么我郑重地建议你来翻阅迈克尔.拉毕格写的《故事开发创意》。《故事开发创意》这本书介绍了一种即兴创作的方法——CLOSAT很适合于初学者,重点是迈克尔.拉毕格在电影界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剧本的写作方法以及在写作时如何调顺内心对抗的心理。
迈克尔.拉毕格在《故事开发创意》里有很多真知灼见,本篇关于艺术个性的思考也是得益这本书。最后,再送一句迈克尔.拉毕格的话给大家:
“成为作家没有快车道,就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样没有捷径。”
此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