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问题,确实是中国家庭的老大难,我们家自然也不例外。
先聊聊我家儿子的发育。他出生体重偏轻,母乳喂养显瘦小,一直都处在生长曲线的下限,从小发育评估时就被定义为“中下”、“下”。我老早就接触西式的生长曲线“纵向比较”的说法,这些横向比较的值,也没给我带来多大的困扰,健康就好。然而,家里老人哪受得了啊!看到别人的孙子养得白白胖胖的,再看自家瘦小干瘪的猴样,都恨不得割下十斤肉加上去。没把孙子养胖,对婆婆来说,似乎是件抬不起头的事,逢人就唉声叹气的。接下来发生的事,相信你也猜到了,在饭桌上的各种鸡飞狗跳。在成长前,没给儿子瘦弱的焦虑绊倒,反而载在了害怕被婆婆老公评判的大坑里了。
为了“讨好”他们授予我“好妈妈”的皇冠,我加入了喂饭的大军。虽然没有对儿子露出狰狞的穷凶极恶。但饭桌上的狮子吼也少不了。一度,焦虑压得老老少少透不过气来。所幸,在痛苦之极,低价值感的我选择了走上个人成长的道路,许自己一个光明的康庄大道!
随着价值感的提升,我不再在乎他们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宽广自由。当我看到婆婆恨不得填鸭式把饭菜往儿子嘴里塞的时候,我理解了老人的限制,也看到了长辈对晚辈的爱。少了批判,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当然,喂饭后儿子也能多吃点,对长身体也有好处。而我喂与不喂,也是自由的。某位同学给的建议挺好,可以鼓励儿子积极对外表达,“我不想吃了,已经吃饱了!”(虽然会面临着下一轮的围堵——奶奶觉得你还没饱。。)然而,孩子也是智慧的,他不想吃的东西,能喂得进去?
我相信,只要安放好自己的焦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