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过去的生命中,因为缺少一种参照,我走过很多弯路。虽然现在看来,很多所谓的弯路,其实不是弯路,它们给了我必要的体验和磨炼,我才能成为今天的雪漠。因为,我反对别人对我的膜拜,我只是展示另一种活法,这有点像地铁上的乘车指南,它会告诉你,走哪条路,会有怎么样的命运。
我更愿意做的,只是真实的雪漠。哪怕在某些人眼里,这个雪漠,还有一些毛病和习气。(《一个人的西部》p.91)
有智慧的人不仅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而且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是谁,不是谁;知道自己做谁,不做谁。这就是智者和我的区别啊!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做谁,但我并不知道自己是谁,要成为谁,或者说没有信心要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
前几日与朋友聊天时,恰好谈到了“我是谁”的这个话题。她说,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决定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我倒不这么看。我认为,我们不一定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是谁,而且一旦定义或描述自己是谁,等于把自己限制住了,等于要放弃一些可以不必放弃的东西。其实,“我是谁”不应该成为“我选择什么”的必要条件,无法定义“我是谁”并不直接影响“我选择什么”的决定。在没有定义“我是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朝着自己信仰的方向前行。我可以成为任何人,同时我也可以不是任何人,“是谁”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哪怕在某些人眼里,这个雪漠,还有一些毛病和习气。”引起我深思的是这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雪漠老师并不在意有些人认为他还有些许毛病和习气。相比之下,毛病和习气,正是令我感到很困扰的地方。困扰,不仅仅在于它的确影响我的状态,而且在于它的存在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就在这个点上,我觉察到了自己对外在评价系统的依赖。
我一直很介意别人说诸如“你不是在修行吗,怎么还这么大脾气?”等类似这样的话,偶尔听到就会很生气。其实仔细想来,生气是因为我认同了这句话,所以引起愤怒的情绪和反应。那么如果不认同呢,会发生什么?别人的想法或认知,我主宰不了。我能够主宰的是,接纳自己的确还有很多习气与毛病这个事实,正因如此,我在努力地修行,在努力地用智慧化解那些累积的习气和毛病。
雪漠老师的态度就是一种接纳,这份对自己接纳的基础是,他非常清楚自己要做真实的雪漠,而不是别人眼中的雪漠。我也要做真实的自己,如果暂时无法化解习气和毛病的我,我愿意与它们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