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个链接:《学生攀比,老师怎么办?》
老魏的水平,不服不行。人家开头写个1、2、3,就从理论高度上把攀比定了性——不能更赞同。一言以蔽之啊,攀比很正常,引导有必要。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在做校长时,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你们私立学校的攀比一定很厉害吧?”
正如老魏所言,攀比植根于人性,无法消除也不必消除。各位,您稍作思索,就会认同——上哪儿没攀比呢?谁没有攀比的心理呢?何时不攀比呢?
例子一抓一大把!
此处省略一万字。
只是提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忠告:抢红包的时候,千万不要“看大家的手气”,只管喜滋滋地把那哪怕一分两分收好了就行。
否则,除非你是唯一的“手气最好”,否则难保不怅然若失。
想清楚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学校中的攀比现象。
公办学校的攀比,会比私立学校少么?
自行思考即可,我不必回答。
问我问题的你啊,其实不是在担心攀比现象本身,而是在担心自己家孩子——不,担心自己在攀比中落了下风。你担心你家孩子回家就嚷嚷,说人家开的是布拉迪,为啥咱家开的是比亚迪?好嘛,即然比不起,不如躲得起。据说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同他的邻居的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我这么说,会不会被喷?
一定会的。
可是我自以为我的观察和揣测,很有道理。
说到这一点啊,想起陶真姐。她家牛仔所在的,是公办学校中的翘楚,身边当然有不少家庭背景了得的同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就会经常交流车的话题,你家啥车,我家啥车,也有直接吹牛说我家几辆车,多少万一辆什么的……这个时候,牛仔的表情淡定,语气坚定:“我妈开的是大众,我妈说了,大众就是好车,就是牛,因为它是为大众设计的,很适合我们家用,而且开的人也多。”
陶真姐才是真的牛。
她没有回避这样的话题,而是坦率地同儿子讨论,用理性的态度。
对,老魏说的没错,对于攀比,老师是应该有意识、有智慧地做点工作,即:
创设一个不易攀比的环境;
开展关于攀比话题的讨论;
帮助每个生命找到价值点;
塑造没有攀比的班级文化。
其中,我对鼓励孩子经常穿校服这一点有异议,认为这个不符合人性,也不利于审美的培养。我也认为“没有攀比的班级文化”实在是太理想化……
但总的来讲,作为老师如果真的这样去践行,孩子是会受益匪浅的。
我想说的是,家长呢?家长怎么做?
不,不只是配合。
家长应该负主要责任。
先说打扮。
看到过一句话,我确信能够击中年轻的心。
“年轻时必须浓墨重彩,年老时才甘心素衣简行。”
童年烂漫,青年张扬。
每个年龄,每个人,都可以很美,却是气质不同,各美其美。
只是,毫不客气地讲,作为缺乏审美教育长大成人的一代,今天的家长善于打扮自己的少,善于帮助孩子学会打扮的更少。而相信“名牌总不会有错吧”,相信“便宜没好货”的消费观,尤其主导了手里有点钱的人们……
好吧,我说不上来这样好看不好看、适合不适合,至少能够看得懂标牌。
在心中默念着“我这双鞋子好几千”,会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
哦,前段时间,我在某微信群里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女孩儿展示自己的腕表多少钱、上一多少钱、牛仔裤多少钱、包包多少钱……的确吓了我一条,因为她说这一身下来,也就是一百万出头。
哎哟喂,姑娘,在你说出那个数字之前,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好看,你说过之后呢,我更觉得不好看。
青春已然无敌,何需庸脂俗粉?
各位当爸妈的,特别是当妈的。您啊,要是能教会孩子花最少的钱而让自己漂漂亮亮的,那才是本事。所以,别把钱砸商场里,而是要把钱花到美育上。当然,读书是女生最好的妆容,对男生也是。
顺手再戳老魏一句。您啊,可想让孩子天天穿校服,那对孩子来讲可真的跟受罪差不多,这孩子将来不会打扮啊,还真的是个挺遗憾的事儿。
再说车子房子什么的。
二十年前,我见过天天坐在老爸的自行车上上学的小姑娘。她搂着老爸的腰,背一路古诗,还跟老爸数数,数他们超过了多少辆小汽车(迎面而来的也算),幸福感爆棚。
今天,这姑娘是某购物中心的总经理助理,那个漂亮,那个能干。
其实,什么车子什么房子,在孩子的感受里,最多就是小伙伴们侃大山的时候心理会有那么一点点受触动。但是这样的触动未必是坏事。如果孩子在精神层面是健康的,是被爱滋养的,是有目标有毅力的,那么就算是“穷”一点又何妨?反而会成为一种特别的动力。
要是怕在攀比中受伤,那恐怕只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了。
就像“夜郎自大”。
关键在于我们当父母的态度。
没有私家车,或者住的不是大房子,让我们感到窘迫么?
比起小伙伴的议论,父母的态度才会真正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你抬不起头,他也不太容易抬起头。
你若是国王,她必然是公主。
“生命就是这样的,不开鲜花,必生野草。与其割草,不如种花。种花与拔草并行,那么,这一片园子必然欣欣向荣。”
对,最重要的,是种花。
从对攀比的焦虑中走出来!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朗读手册》中,开篇即是这样一段话: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举一反三……
我们,还可以是一位怎样的爸爸(妈妈)?
当我们成为这样的父母,孩子又会成为什么模样?
将来啊,孩子必然要走向更远的地方,必然会走向更大的世界。
只有内心强大,才能随遇而安。
在孩子的行囊中装满我们的爱,才是我们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哎呀,写到最后,忽然觉得我应该写过这个话题了。
搜了一下,果然!果然人到中年,记忆有点衰退了。
不过这一篇主要是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讲的。
有兴趣可以点一下:《开跑车送孩子的家长被移出群?我怎么看校内攀比这件事》。
感谢共鸣,欢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