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 我与“同龄人”的不同节奏
我不喜欢人群,也讨厌聚会,超过三个人的社交场景,总会让我难以忍受。这并非我自视甚高、刻意追求“高冷”,只是近五年,我把更多注意力从外界收了回来,开始向内聚焦自我。
十几年前我就接触了心理学,第一次花钱报的相关课程是家庭系统排列——现在回想,当时懵懂的自己,竟一上来就选了门极具冲击力的课。或许是潜意识的指引,我慢慢走上了自我探索的路。虽在心理学课程的投入上,比不上圈子里的专业朋友,但作为业余爱好者,我自认付出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疫情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占星老师,她是一个位犀利,智慧,灵性很强的导师,因为她,我开始对内在、潜意识与人类心理感兴趣,也从之前偏“头脑认知”的层面,进阶到了更具灵性的维度。此前接触的西方心理学,逻辑严谨、理论先进,确实帮我理清过不少问题,可随着学习深入、结合自身经历后发现,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困惑,始终无法靠纯粹的理性解决。
人终究是复杂的个体,即便头脑清晰、足够自律、内心强大,也未必能掌控所有。有时明明知道该怎么做,行动上却完全跟不上;有时吸引来的人或事,也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其实都是潜意识在背后发挥作用。
话题或许有些跑偏,我不再展开,只想说:这几年的学习经历,让我往内看——关注身体的感受、情绪的起伏,甚至尝试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虽然,我还并未找到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只是在这条路上走走停停,偶尔否定过去,却又总会重新出发。
但这份探索的好处显而易见:我开始打破曾经信奉的固有认知。从前总逼自己“要更努力学习”“要更自律”“要高情商”,既在意别人的感受,怕伤害到对方,也怕自己的笨拙会惹来麻烦。可当我真正向内看才明白,这些焦虑本质上都是对未来的担忧。可未来是什么?不过是无数个“当下”的叠加。若连眼前的当下都抓不住,又谈何掌控未来?
潜意识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从不吃“强迫”那一套——你不能逼它变得自律,也不能硬要求它达到某种标准,只能试着和它沟通,去理解它真正的需求。我曾执着于通过不断学习证明自己,可我的潜意识偏偏“有点懒”。或许是因为月亮落在双鱼,我本就不适合被催促。我喜欢带着愿景做事,渴望把觉得好的东西分享出去,只是这份心意还不够纯粹。我不否定此刻的自己,深知目前的情绪与能量还需时间沉淀。
所以现在的我,只想好好与当下的自己相处:会在合适的时机分享想法,也能坦然接受他人的不认可与异议,不再陷入内耗;会尊重不同的声音,也会认真倾听周围人的建议,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我对当下的状态很满意:保持适度社交,却不勉强自己迎合;不苛求自己做到完美,也不放纵自己沉溺安逸;认真倾听内在的声音,试着让潜意识的意愿自然呈现。这份自洽与平和,正是我此刻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