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第一次听说印象笔记是什么时候了,但能确定它停留我脑海的时间不会超过3秒,当时还满足于百度和360云盘保存的便捷,对其他云笔记毫无兴趣。
加入早读群后,才跟随六哥的步伐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碰巧这周早读领读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完后才惊觉无意中竟错过了如此炫酷的一款工具。
本书开篇李参老师就打破常规,用非常醒目的标题告诉读者,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大脑擅长思考而非记忆,所以她建议读者,记忆的事就应该交给印象笔记这样专门的工具,同时提倡试着将其发展为第二大脑。
进阶之旅
通过这次阅读,回想我的印象之旅,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杂乱无章时代,初具规模时代,探索前进时代。
1,杂乱无章时代
在这个时期,记录思维尚未形成,记录框架也没建立。看到有用的信息仍沿用Windows文件夹思维,但又局限于印象笔记只包含笔记组、笔记本、笔记三种组合,并对标签功能概念模糊,导致记录内容繁复杂乱。从当时的截图可以看出,大量无关的内容塞到一个笔记本组内,毫无框架可言。
2,初具规模时代
经过一段时间与群内小伙伴交流、摸索,并借鉴六哥分享的模版,逐步形成自己的笔记框架,我将这个阶段称为出具规模时代。从图上可以看出,此阶段笔记已有较清晰的目录框架,但分类相对单一,还处于依葫芦画瓢阶段,对内部详细的分类理解仍不到位。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注重培养资料收集整理内化能力。
3,探索前进时代
目前仍处在这个阶段,读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后,发现李参老师将工作、生活、学习等日常能想到的部分统统放入云笔记中,甚至将病例这样的信息都存入笔记。这对我整理笔记有了进一步的启发,除了在笔记中收录学习外,开始扩展收入工作和生活两个维度的信息。从反思日记、晨间笔记到项目管理,笔记本框架进一步扩充。至此,工作、生活、学习三维都被纳入了我的印象框架。
收获心得
1,标签是个好东西。
以往笔记整理后大部分束之高阁,很少有机会回顾。但在印象笔记中,通过对文章打标签可将同类文章建立连接,在需要时只需搜索标签关键字即可列出所有文章。
个人收获:一篇笔记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尽量多建立几个关键词标签,方便日后多维搜索,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2,巧用工具,将纸质资料电子化。
鉴于印象笔记超强的搜索能力(即使图片上的文字也能创建搜索),纸质资料电子化的功能简直成了神器。
以往照片或扫描件除非点开,否则无法得知里面的内容,但在印象笔记中可以通过搜索关键字对图片上的文字进行搜索,这意味着,将日常生活中的纸质资料电子话后仍能实现快速定位。
个人收获:印象笔记自带的拍照功能,就能实现上述功能。但全能扫描王这款软件,对纸质资料电子化体验更好。
3,列清单让生活更简单。
通过印象笔记整理清单模板,把每天要做的事集合成清单,简化大脑的思考步骤,例如晨起仪式便可照着清单完成,而不需动脑,以留出足够的工作记忆区域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个人收获:清单需要在练习反思中进行调整,反复试错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执行清单。
印象笔记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工具,更是个人管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的最佳伴侣,目前对它的功能也仅限上述理解,后续还会继续完善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