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刹那的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进步,离不开书籍这一知识的载体。无论是刻迹斑斑的甲骨、青铜、竹简,还是柔软的羊皮、布帛、纸张,一行行或原始粗犷、或细腻柔美的文字,穿越历史的风尘,被一个又一个的个体所诵读,文化、科技、法制、天文、地理、礼仪等种种前人的智慧结晶,就这样得以积累传承。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读书史。
抛开阅读所产生的这一宏大推动力不谈,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在这个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衍生出全新的电子书籍的时代,阅读的渠道更多、覆盖的人群阶层更广、方式更多样。但快节奏的生活,却使得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一本经典。碎片化时间下的阅读,真正与你产生心之共鸣的又有多少?你我不过是一个个读书的普通个体,是否有那样一个时刻,大脑放空,只是为了将页面翻起。此时的你是否产生过迷茫:我为何而阅读?我阅读是为了得到什么?
或许,虽然仅仅是一刹那间的迷茫闪现,但细思起来,却已困扰千年。阅读、读书,究竟是为了实现什么呢?种种评述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宋帝赵恒便言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谈到读书,认为“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维克多·雨果,对阅读也推崇备至:“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古至今,阅读总让人心向往之。
具化到每一个现代人,身处不同的阶层会有不同的回答:或为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或为顺利通过考试,或为休闲、放松、打发时间,或是纯粹兴趣使然,或是心怀壮志、提升自我,或是身未行心已远、了解未知世界,或是为了讨心爱之人的欢心……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属于哪一种呢?无论是怀着何种目的走入阅读的世界,却都是为最终收获自身想要的果实。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成为一种手段,但真正阅读的内涵,你又了解多少呢?在电子智能化的当下,脱胎于书籍影像、声音等多种渠道,都可以使人便捷、高效地获取知识、了解一本书,这不失为一种广义的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否真正让你产生心灵的震撼,或许还是昙花一现者多吧。而且,很多人,在观看影像、收听广播后,反而去寻找书籍原著阅读,逐行追段地沉浸其中。那么,阅读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正如之前所述,碎片化时间下的阅读,不失为一种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但碎片化的读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偏偏许多人,仍选择抱着书籍,,只知其一未见全貌,能否称之为真正的阅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追寻。
二、人生多艰 我欲破浪
其实,纵览古今中外,观察智者先贤、成功人士,似乎都离不开阅读。有着“股神”称号的沃伦·巴菲特,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索道,自己把大量时间都用来阅读和写作。并把自身的成功极大部分归功于一本书,就是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撰写的《聪明的投资者》。而这里的阅读,则是将读书所得运用于实践之中。从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在中国,这恰恰是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孩子读书所设定的目标。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阅读太功利。但是,带着目的、目标去阅读,而不是将书翻一遍然后一问三不知,岂不是更能获取成就感。拿破仑曾经说过: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这样的阅读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充满苦难,屈原便叹“悲兮愁,哀兮忧。叹人生之多艰。”非是人生有苦味,而是人之为人,有七情六欲,欲望满足带来快感;欲壑难填,则生痛感、忧惧。而欲望则催生我们产生前行的动力,书籍更像是乘风破浪的航船,阅读它、读懂它,将带着我们从狭隘之地,驶向未来无垠的广阔海洋。
当然,阅读与将阅读所得实践于应用,是两码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但这又怎能妨碍我们去阅读呢?将阅读与实际的面包连接起来,又有何种违和之感呢?笔者近日一直在备战司法考试,孜孜以求、遨游于法律知识之中,虽枯燥但仍苦读不懈,无他,这一经世显学,恰恰是一门可以带来面包的学问。诚然,也可为自己佩戴一枚高帽,立志如法律斗士陈劲松那般,为中国法律的发展尽力而为。但现实中恰恰是,成为伟人者甚少,多的是芸芸大众,通过阅读、求学谋取面包。而这一目的只会更加催生人生的斗志,一个又一个人的努力,形成时代的洪流,在伴着曲折、失败的前行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发展,文明的传承、创新。
三、汲汲营营 渴望静心
关于阅读,虽然论述了如此之多,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于稚子孩童来说,读书会给他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飞过高山、海洋,飞过风雨、雷鸣,让心灵不再荒芜,采撷到美满。事实上,阅读的培养,将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忧患意识,通过阅读逐步地渗透到孩子们的内心中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蓬勃的少年、青年时期,当老师、家长强制你为了考试看某书,那种偷偷将另一本青春小说藏于书中阅读的刺激、兴奋,相信很多人都体会过。我们在进步,我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
进入汲汲营营的中年,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面对房贷、车贷、工作等各种压力,阅读似乎在离我们越来越远,静下来阅读成为一种渴望而不可及。我们的灵魂在生活中煎熬、煎熬,曾经的理想在远去,你的渴求越来越卑微,此时的阅读,甚至成为一种痛苦。但是当进入老年之后,回味人生、当初的煎熬成为财富,倾心于阅读者众,更多地思考人生的真谛,生活的历练使你的思想更加深刻。“朝闻道,夕可死矣。”古人诚不我欺。
四、我愿做一只有思想的芦苇
纵观人一生之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前文曾述,人生而苦,但因为有了热爱,会有不同的体味,苦难亦化作甘甜。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段言论,读来使人莞尔,抄录于此,与诸君共享:“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嚷,也不是脾气好,是读书人入了迷两耳如塞。吃饭读书,筷子常会把烟灰缸的烟头送进口里,但不易得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开明义理,正是因为热读书不再乏味,心灵变得富足,生命更具价值,更加使阅读脱离手段的低级趣味,而保留最最初始的目的本身。亦是所谓的返璞归真。
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的帕斯卡尔,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居住。在《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一文中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可以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去阅读呢?
(作者:已凉天,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孤身一人到宝妈一枚,初心不忘,惟有前行。如有需要,请联系QQ370419832)
�e��FӍH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