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得多远,无论飞得多高,我们背后都有两道深沉的目光。
读到一篇文章——《一段叫父爱的距离》令我眼角酸涩。父爱表现不同,但都是那样的深沉。
上高中要住校,爸爸送我去学校。在站台上看到十来个同学,都是自己去学校,小小的好胜心被激发,我跟爸爸说:“爸,我去买票。”爸爸很放心的看着行李,把钱给我了。
我蹬蹬跑到售票窗口要了一张票,回到爸爸身边,我挥舞着一张票,说:“爸,你不用送我的,有那么多同学一起呢。”
农忙,农村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娇气,看我只买了一张票,爸爸也没说什么,就让我自己挑着行李走了。
就这样,15岁的我神气的一个人飞走了。一直羡慕那些住校的同学,这次终于能够放飞自己,太开心了。
可惜,喜悦是那样的短暂。只住了一夜,就想家想的厉害。刚开学,怕老师,又不敢耽误课。好在家、学校都离火车站不远,两三公里而已。最好的是那时候的慢车夜晚九点可以回家,早上5点可以返校。
我跟老师请假,晚上回去,不耽误第二天早读。现在想来,游子的心真是思家心切,仅仅为了回去住上几个小时,一个小姑娘居然宁可顶着夜黑奔波。小镇上黑漆漆的,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奔向火车站,没想到害怕。下了火车,乡下更黑,我完全没想到会不安全。顶着星光,听着虫鸣,我的脚步是轻快的,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十点多到家,爸妈已经睡了。听到我敲门,妈妈声音里满是惊讶与担心:“你怎么回来啦?”爸爸妈妈后怕无比,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当地还是挺乱的,我也恍然记起初二的时候开过公审大会。
说了多久的话我不记得了。听说我第二天早上就要走,妈妈更惊讶。大概是三点多的火车,因为我到学校还没到开校门时间。虽然这么早,妈妈还是起来给我做饭,是我最爱吃的红豆粥,烙油馍。烧柴的灶煮好一锅红豆粥是很需要时间的,妈妈大概两点就起来了吧。
妈妈一直如此,不管是爸爸出门,还是我上学;不管是三点起床,还是五点出发,无论妈妈多累,多晚才睡,她总是起床给我们做饭,让我们吃得饱饱地出门。
早饭成了一种仪式,一种象征,因此在我的孩子一年级有两次没能吃上早饭时,我就下决心在家里给她做。我和她爸爸上班都很早,我就提前把饭做好,上班走之前喊孩子起床,让她自己洗漱,自己吃饭,自己上学。现在想我的孩子真的太独立了,她的房间都是自己收拾,她的书包,从来不用我来动手,偶尔接送她,也不让我们帮她背书包。那么沉的书包从来都是女儿自己背。别人的孩子有人接送,我家的孩子只接送了三天。有一次下大雨,别人的孩子都接走了,只有我女儿没人接,班主任只好送她回家。
读高中我选择自己去,读小学女儿没得选,只能自己去。两代人的独立是不同的,也是相同的,都有满满的爱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