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大。所谓七岁看一生,不是看这个小孩七岁的时候是什么样,而是他在那个阶段经历着什么。一般来说,七岁的样子和以后的样子会变化很大,而身上的习惯却基本不会变,这种习惯会贯穿一生,根深蒂固在每个人的为人处世中,和以后的一切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命运大概就是这种意思,早就在童年的时候辟出不同的道路了。
从小就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十分重要,因为这些习惯会跟着这个人一辈子。这些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幼苗埋进土壤里,随着岁月的推进愈发根深蒂固,把根基延伸到更深的地方。所以栽种好的种子,你会收获美味的果实;而栽种恶的种子,所有的灾难便有了端倪。
小时候母亲每次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做完作业再去玩儿啊。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成为了我后来行动力强的最大培养基。每当我想去找小伙伴玩或者想看电视的时候,我都会逼着自己把作业做完了再去玩。就这个简单的理念,我坚持了整个学生时代,就算在大学这个拖延症泛滥的摇篮里,我也始终坚持先做完自己的任务再享受。
小时候作业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完成作业是最大的使命。长大后,我们开始面对工作、生活、家庭等方方面面的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我们的“作业”,我们只有完成了之后才可以去放松,去享受。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说什么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很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葡萄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葡萄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想象一下,周五放学回来你就做完了作业,那么周末的你心情必定是愉快轻松的,你做事,与人交往都透着一股没有压力的愉悦状态,心情好了你还可以额外再学一些有趣的东西来充实自己;而如果周五回来你扔下书包立马去玩,那么周末的你心里一定带着作业的包袱隐隐不安。
同样需要做作业,为什么就不能养成提前做完作业的习惯呢?为什么总想着把所有的任务都留在最后一刻去解决?
这两种不同的行为习惯也会导致思考问题的不同,有些人遇到问题就积极的寻找思路去解决,而有些人以为回避,不到问题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是不会正面对待它的。从行为上的懒惰拖延到思想上的怠慢真的只是童年时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
在孩子开始有了认知后就培养他各方面的好习惯,这样对他性格养成和日后的为人处世都大有裨益。只要家长多留心培养,多一些坚持,就能让孩子养成很多日后影响终生的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