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们是快乐的,可是比孩子们更能闹腾的是大人们,全体“老黄瓜”刷绿漆般装嫩,而且还是线上线下一起装:满屏的超龄儿童节日快乐,满眼的同学、同事聚会,还有一群群老大不小的爷爷奶奶们在一起丢手绢,笑得那个欢实啊,比起孩子们毫不逊色!
《小王子》里说:生活如此美丽的,是我们藏起来的真诚和童心。的确,人总是长大或者变老后才明白,童心未泯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今天,多少大人们看着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笑脸,自然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童年的游戏。那时的游戏不似如今这般的五花八门,但那时的孩子们不孱弱,他们没有耐克鞋,也没有棒球帽、滑板、冰鞋;他们在教室里憋红了脸掰腕子;在户外扳起一腿分伙顶架,女孩子手里都捏着骨制的玩具嘎拉哈,踢口袋、蹦房子、跳皮筋、翻花绳......明媚的阳光撒在孩子们的身上,一张张红扑扑、脏兮兮的小脸挂着兴奋的笑容,那是一幅何等生动的画面啊!
到了铁岭后,才知道那些好玩有趣的老游戏都和这块土地有极深的渊源。铁岭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满族人口共有57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7%。这里流传着几十种满族儿童游戏,它们是铁岭地区满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像‘跑冰鞋’这种游戏,在乾隆皇帝《冰嬉赋序》中就有记载,当时叫‘固俗’,就是指百姓冬季的体育健身习俗。后来又由‘跑冰鞋’衍生出滑冰车、抽冰嘎等多项冰上体育活动。满族的很多儿童游戏已经传承了两三代以上。铁岭考古发现,辽代契丹墓、金代女真墓都有随葬的犴、牛、狍、羊的嘎拉哈。在古代,嘎拉哈是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也被当作占卜工具。在古东北,女真人过着鱼猎的生活,每每青壮年猎人猎获了鹿、狍、野猪等猎物,因远离驻地暂时无法运回,则剁下猎物的前腿,取出膝骨(嘎拉哈)带回部落,证明自己的狩猎收获。时间一长,“嘎拉哈”自然成了妇女和儿童的玩具。清末民初《铁岭县志》记载:“正月初六日……女忌针,邻里相聚,以猪、羊蹄骨为戏。 ”
铁岭满族儿童游戏一般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室外游戏包括:珍珠球、跳骆驼和跑马冲城等。珍珠球满语叫“尼楚赫”,起源于生产劳动中的采珍珠,是满族人民传统的游艺项目,跳骆驼满语叫“跳特猛”,与跑马冲城同是满族儿童模拟军事攻城活动的游戏。室内游戏包括:翻花绳、抓嘎拉哈等。翻花绳与抓嘎拉哈同样是一种女孩们在室内进行的竞赛性游戏,通常用一根花绳,套在双手手指上,两人轮换对翻,直到翻完为止。
其实,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非常感谢童年的老游戏。因为那些以户外运动为主的老游戏,不仅给了他们欢乐,也给了他们健康的身体。而这些古老的儿童游戏几乎没有任何的成本,至少有几代人从这些 “低廉”的群体游戏中收获了快乐。
也许在我们的北方幸福小镇里,大人和孩子们会一起重拾那些有趣而美好的游戏,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想起来都会觉得万分的有趣!
今天,众筹原创群非同一般的热闹,红包雨从早下到晚。这些每天坚持原创的人,都有一颗孩子般纯净的心,简单而单纯。
装嫩是一生的修行。即使有一天,手脚已经颤颤巍巍不听使唤,只要知道儿童节到了,还会喊:赶紧扶我起来,我要过节喽!
真的,装嫩的人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