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1
事后分析,向后看,分配责任的承担,主要是一种分配活动。它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认定。然后进行责任划分。
事前分析,强调的是向前看,强调的是一旦司法审判结束,那么审判的结果对后续的影响如何。
社会急剧转型期,法律建设滞后,很难有既定的法律条文或者判例给予当下司法实践进行规范引导。一旦审理不当或者不作为,就会带来恶劣后果。如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对讹人行为不处理或者轻处理带来的问题就是无人敢扶,社会道德的退化。
倾向于事前分析关注的是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功利主义的表现。好不好?有待观察。
技巧2,这部分其实是对技巧1的再讨论。事前分析,就是考虑效益的最大化,有效率了效益也就有了。这其实也遵循了经济学的相关原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就是效益问题。法律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合同问题,财产问题等等背后的根本问题都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要无限之间的矛盾。产生冲突时,需要法律进行规范,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就是效益原则!
技巧3
边际分析告诉我们,5事情是复杂的。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必须进行复杂性的讨论,单一模式会出问题的。
边际分析还指出,要解决某些问题,可以走取曲线救国的道路。这就是边际替代。
次优理论,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最优理论没有市场。次优解决方案是无奈之举。休克式疗法就是想实现最优解决方案,当下的震荡极大,弊端颇多!而渐进式改革就是次优解决方案的具体呈现,中国就是如此。成果明显,问题也多,改革走了很多弯路,改革进入深水区,路越来越难走!
技巧4
单一所有人,遵循的仍旧是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原则。但是对具体的侵权行为我们需要具体分析。譬如老干家的牛顶死了老魏家的羊,老魏杀不杀牛?单一所有人原则在这里会告诉我们不能杀,遵循浪费最小原则。但是老魏可以向老干提出索赔。
这个理论如果换一种处境是否还适应?如房屋建设侵权行为,按照单一所有人理论,越界房屋是不能拆除的。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是这种行为会越来越多。按照事前分析理论,房屋必须拆除!
技巧5
最小成本防范者,就是在相关主体中,考虑到谁会处在防止相关事件发生的最佳位置上。考虑的仍旧是以最小成本,最少浪费来处理相关事务。
技巧6
在涉及到司法审判时,管理成本理念的提出,意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涉及到案件审理时,更多的是从客观标准出来来认定赔偿责任,而忽视主观标准。但是这种司法审判理念一旦转入到教育领域是否可行呢?对事可行,一旦针对人,必须要考虑主观感觉,教育指向的人!
技巧7
寻租活动,是为了获得利益而展开的活动。寻租活动加剧,涉及到的财富被稀释,并没有产生新的财富,带来的是浪费。譬如竞标即是如此。
克服寻租最好的办法就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加大了寻租的成本。
再一点规则必须清晰化明确化,尽量避免寻租空间的出现。
寻租在当下政治领域体现的最明显,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什么,当下的制度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充足的寻租空间,亲属从中获益,这就是权力寻租。任何一个腐败的官员都是权力寻租的结果。
技巧8
科斯定理,和单一所有人有相通之处。指如果交易不需要成本,法律要把权利分配给为其支付最高费用的那一方。也就说在一起事故中或者预期事故中,谁的预期花费更高,谁就更有主动权,花费少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主动者就可以消极做事,避免自己付出更多。例如牧场主如果修建栅栏的花费远高于牛偷吃农民粮食而付出的赔偿,那么牧场主就不会主动修建栅栏。
例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福特公司的平拖案。福特公司发现为交通事故支付的赔偿低于召回汽车所花费用,于是就没有主动召回问题汽车,任由事故发生。
生命也是可以定价的,这公正吗?
技巧9
代理成本,指被代理人看着代理人的费用与代理人取得被代理人信任需要的费用,还包括当所有努力失败时引起的损失。
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案有两个,一个是监督,亲自监督或者雇佣人监督,成本比较高。一个是通过契约形式如合同让代理人产生认真处理被代理人利益的动因的合同。这个方法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常见,如有的老板雇佣工人,有保证的报酬指的就是底薪,劳动成果分配指的就是提成。以此既保证代理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又能激发代理人的积极性。
有的时候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双向的,或者有时理解超出常规。例如保险或者租房,购买保险者或者租房者是代理人。因为作为代理人而言,代理人的行为会使被代理人受益或者受损。就这两者情况而言,存在道德风险。
技巧10
囚徒困境
这是经济学分支博弈论一个典型案例。博弈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显学。
囚徒困境讲的是人处在博弈中如何进行最佳选择的问题。对于两个囚徒最佳选择是死扛到底,这样双赢。所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个标语是有问题的。实质上是一个坦白从严,抗拒从宽的结果,前提是这两个囚徒彼此信任,互不背叛。但是往往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人都招供,人是自私的,大多数情况下会从最有利自身角度选择,所以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对囚徒困境分析,本书从1,律师不当行为。诉讼双方的律师缺乏信任关系,都想置己方最有利地位。所以需要合同和规则。2,工会与其他团体。通过各种办法加强对工会成员的约束。3,公有财产的悲剧。没个人都想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只要是公家的事情或者财物就不会珍惜的原因。。。。
技巧11
公共物品
讲的还是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在公共物品领域经常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例如一条巷子里住户凑钱修路,有的时候就存在一两户不交钱的行为,修路要么停止,要么大多人交钱把路修了,不交钱的也享受到了便利。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征税
征税遭到自由主义者反对,理由征税,等于无偿占用我的劳动时间,无偿占有我的劳动时间就等于奴役我,奴役我就等于我是奴隶。
所以我是政府的奴隶。
怎么办?公共物品也可以市场化,例如在美国,就有专门的私人消防公司,只为会员服务!
技巧12
猎鹿博弈
如果知道你要合作,我也会去合作。它与囚徒困境有区别,囚徒困境的逻辑是,无论对方怎么做,背叛对你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囚徒困境的说法其实忽略了一点,假设双方都是意志坚定者,都是绝对道德主义者,那么囚徒困境就不存在了。只是人性经得住考验吗?
而在猎鹿博弈下,在这种情境下,如果没有加以约束,人们的选择往往都不是最优的选择。没有约束,只要有一人背叛,所有人都会跟进选择,行成次一级的纳什均衡。
技巧13
胆小鬼博弈
碰撞冲突中如何抉择的问题!两辆车相向而行,会有人最先避让,这就是胆小鬼博弈。否则双方可能都会受损!在谈判中亦是如此,双方之所以同意谈判,就在于希望事情得以解决,所以显示自己的底线很重要,必须要决绝,这样才有可能在谈判中占的先机!
在和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亦是如此!必须明确规则底线,而且让学生知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学生才会遵守规则,一旦让学生觉得有谈的余地,那么规则最终会形同虚设!
技巧14
信息瀑布理论意指,一旦在某些信息上不断有人强化,那么后续跟进者会越来越多,对这种理论的认同感就会越来越高!
社会学中讲马太效应有类似之处!
一个人受信息瀑布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你的知识量,你的意志坚定力。这里面涉及到信息瀑布的脆弱性,一旦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的确定性增强,那么信息瀑布方向就会被逆转!
信息瀑布有助于解释非法活动的扩散性。例如盗版的盛行,非法无偿下载等,源于违法成本太低,也源于执法不严!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有班级规章制度,但是如果执行力度不够的话,这种违反规章制度而成本较低的信息就会不断扩散,导致最后违规现象越来越多!
信息瀑布反映的另一个问题涉及顺序决策的风险。也就是说一旦按照顺序决策,后者会受到前者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囚徒困境里讲到的分别审讯,防止串供,防止相互产生影响!
程序设计很重要!陪审团投票同时投票还是按顺序投票?公开投票还是秘密投票?
美国联邦法院采取的是大法官公开逐个投票,而且首席大法官先投,逐级到资格最低的大法官!按照信息瀑布理论,前者会强化对后者的影响!
竞选禁止选前数周进行民意调查,防止信息瀑布带来的影响!
英美判例法,遵循先例的选择,先前案例对后来案件产生巨大影响!
民众在某些时候被称为乌合之众,源于普通大众很容易屈从多数人的意见!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讲到一部分人不愿意主动做出选择,选择顺从,容易从众!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行成整齐划一的社会,极权主义极其容易产生!
政府更多的时候是在灾害危险发生后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防范,也是源于灾害发生行成的信息瀑布强化了政府的认知!
《高手》技巧16
市场抑制,不同情景不同选择!自由市场化并不见得就是万能的!一方面优化资源的配置,一方面在某些时候也带来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处于相对过剩时代!
技巧17
这是法理部分第一个
对规则和标准的认定。这两者区分是:一旦我们确定事实,规则适用结果就出来了;标准的符合与否需要对事实做出具体的判断。从这一点讲,规则覆盖范围更广一些,而标准会更加具体一些。但是事实上这二者经常存在混淆的现象。规则与标准有时就是度的问题。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技巧18
如履薄冰
讲的是当第一个决定做出后,会产生得寸进尺的情况,或者说第一个决定将会引发另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为什么会是如此?因为1,第一个决定减少了第二个决定的成本。2,第一个决定影响做出第二个决定的态度。3平等对待思想要求如同做出第一个决定一样的第二个决定。4,第一个决定影响那些与第二个决定有利害关系的人的权利。如履薄冰的情况类似信息瀑布的效应。都是再讲第一种情况处理不好会对后续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坚持原则,坚持底线,不能随意更改规则。否则原则和底线就会容易被随意突破,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在教室里面,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有底线,必须讲公平,必须规则清晰话且执行力度要高。否则就会产生如履薄冰现象。
技巧19
声音隔离效应。从法学的角度来讲可以看做是一个次优选择的问题,在应激反应的情况下,对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一个认可。当然这里面要进行具体细分,也会在一定程度产生困境,两害也都是害,这种情况适合事前分析,来确定法学上是否认可较轻之害。例如江苏昆山反杀案,最后认定为正当防卫,这就是合适的,对嚣张侵权行为的一种抵制!
技巧20
所有权规则和赔偿责任规则
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就在于侵权人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则是所有权规则,被动的则是赔偿责任规则。涉及到合同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主动违约和遵守合约的成本问题。经济学上讲如果违反合同的成本小于遵守合同的成本,那么这就是有效率的违约。科斯定理或者单一所有人和这里讲的违约有相似之处,就是把利益相关方看成是一个主体,然后遵循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进行选择。第四原则就是一个单一所有人的问题。
技巧21
底线,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底线。那么底线是什么?法律法规,合同等等。一旦涉及到法律法规,那么哪些权利是我拥有的?政府的作为是否侵犯了我的权利,或者政府的行为是否间接的影响了我的权益?政府的可为与不可为区分在哪?这都涉及到底线问题。应当给学生自由,底线在哪里?
技巧22支付意愿与接受意愿
支付意愿往往低于接受意愿,这是心理学的一个问题。类似中国讲的“鸡肋”,让你花钱买10元买鸡肋,你可能会觉得不值当,但是一旦你拥有了这鸡肋,别人花10元钱买你的,你又有点不愿意。前者就是支付意愿,后者就是接受意愿。
这就是禀赋效应或者损失厌恶现象。损失厌恶现象就是人们对失去的害怕强于对受益的喜爱,所以倾向于安于现状。
技巧23
后见偏见
是指一旦事情发生了,人们往往会觉得它比实际情况更可能发生,更容易预见。
在知道结果与不知道结果的两种情况下进行结果分析考虑,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分析是多方面。而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去分析,人们更倾向于认定实际结果,这种概率比前者更高。
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一旦知道结果了,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强化你个人的心理认知,人们进行分析的时候就更容易为已知结果找原因。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悬置已有的偏见,前有,然后公正客观的去分析。正如我们在分析学生的问题的时候往往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会强化我们对孩子的认知,进行标签化的认知。这是有问题的,在学生的任何问题上我们必须悬置偏见,然后公正客观分析当前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出公正合理的结果。
技巧24
框架效应
讲的就是人们的偏好选择问题。当我们面对各种好的结果的时候,我们会趋于保守选择更有可能确定的事情。当我们面对坏的结果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赌一把而不是去抓住一件确定的事情!
在司法领域,原告更倾向于何解。而被告更倾向于诉讼到底。这是心理学中期望理论的一种表现。
这个技巧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不同处境的时候我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该如何更好选择的问题。和孩子或者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突出优点是最合适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谈问题家长或者孩子更容易接受!
技巧25铁锚效应
简单讲就是当我们做出一个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个了决定都不是单一的决定,都是处在因果关系当中的,都是在一定处境中去理解的。所以同一个事情在不同的处境下理解不一样。
技巧26
自利偏见与归因错误说明
自利偏见简单讲就是知觉者在对自己行为解释时趋于自利倾向,把成功原因归于自已,把失败原因外部环境。
在司法关系中,如果原告拒绝和解,但是经判决所获得赔偿又低于被告和解所支付的赔偿。这时在美国法律中,会判决原告支付调节不成之后的双方花费。这是对自利偏见的惩罚!这也符合最小成本防范的理论。
这种例子很多,学生考好了一般会讲自己努力的结果,考不好可能就是外部原因了。
自利偏见所讲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础归因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处理学生的问题的时候,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看待。学生的大多数问题是环境的问题而不是学生自身内在品质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出问题,要么是家庭问题,要么是学校环境宿舍环境问题等等。一个宿舍的学生成绩普遍的差,这很有可能就是环境问题,而不能单单把问题归结在学生身上。
所以我们讲当我们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首先把矛头指向人。就如一场事故发生了,我们正常的思维是一定有人存在过错,很难接受没有人可能在法律意义上存在过错。
技巧27
法律假设
法律不会对事情做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法律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而关注的是认定这件事情的标准如何,程序是否恰当!辛普森杀妻案就是典型案例。法官在判决的时候,遵循刑法中的原则,看中的是警察取证的程序如何,证据是否得当,刑事案件更偏向于从被告,坚持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而在民事案件中也偏向原告,坚持优势证据证明的原则。所以在辛普森杀妻案中,辛普森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要承担民事责任。
技巧28
乘法原理
存在两个事件,每一个事件发生有概率,两个概率相乘得到一定的数据。而这个数据一般是小于上边任何一个概率数据的。这就是乘法原理。这种乘法原理下。单个高概率事件相乘得到的数据是比较低的。在具体司法实践过程中,人们并不会按照乘数原理进行判案。而是按照单个事件的优势证据标准进行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