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孩子们一起玩抢凳子的游戏,四岁左右的孩子玩得非常嗨。八个小朋友分成一组,小诗在第二组,游戏开始之前她就表现得十分兴奋,看样子很是期待玩游戏。轮到她们组玩的时候,小诗很高兴,但在第一次游戏时,她就没有抢到凳子,遗憾出局。
小诗对于出局的结果十分不能接受,立马大声哭起来,但我要求她遵守游戏规则,没有同意她继续参加游戏。她很生气,一边哭一边大声的说:“我以后再也不玩了。”
(ps.抢凳子游戏规则:游戏开始前先把凳子围成一个圆形,参加人员在凳子外围围成一圈;凳子数量比参与人数少一;裁判员放音乐时,参加人员就沿着圆形顺时针跑动;当音乐停下,参加人员要迅速找到一张凳子坐下,没有抢到的淘汰;依次玩下去,直到剩一人即获胜了。图来自网络,侵删)
孩子对于某个活动的结果过于重视,甚至在每次“输”掉之后就会情绪崩溃,并且表示下次再不参加同样的活动,久而久之,孩子的抗挫能力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其实孩子输不起,多是因为家长输不起。孩子每次赢了之后,家长都会给予语言或物质上的奖励,输了之后则没有,因此孩子对于结果特别重视。
那孩子输不起,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首先,接纳孩子想赢的想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把事情做成功,做到最好,孩子也不例外。这说明孩子又非常强烈的进取心,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孩子想赢的背后必定有需求,我们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许孩子是期待每次赢了之后的关注或奖励。
具体来说,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1.处理孩子的情绪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孩子输了之后心里很难过是正常的,这时候告诉孩子输了没关系,就像你难过的时候,你会觉得跟你说没关系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样,对疏导孩子的情绪没有任何帮助。
处理情绪最重要的是共情,让他知道你是理解他的。父母可以说:“宝贝,看的出来,输了让你感到非常的生气,也有些难过,是吗?”然后让他有机会获得帮助,“我能做什么让你好受一点吗?”这时候孩子也许会有一些要求,可以给予合理的满足。假如并没有提出要求,可以提供一些选择,“抱一抱会让你好一点吗?”
这样,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情绪不至于过分激烈,也能让孩子明白,相对于输赢而言,他这个人对于父母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2.探讨输赢问题
孩子情绪好转之后,可以和孩子探讨关于输赢的问题,让孩子明白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同样重要;更让孩子明白输赢乃常事,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多次尝试;相比输赢来说,他这个人才是父母最在意的。
探讨这个问题方法多样,合适的绘本故事是很好的方式。比如《输不起的莎莉》就讲述了讨厌输、凡事都想拿第一的莎莉的故事。
其次,和他分享你的故事和经历,以及你对“输赢”的体验和感受。在分享时,你当然可以表达你的观点“输赢没关系,我更在乎过程和体验,结果不重要。”、“无论如何,我希望尝试,不错过机会”。但是,这是平等的分享,不是权威者的说教。不要期待他按照你的想法改变主意。因为他是他,你是你。你们两个人的想法都该得到尊重,“你想赢,这很好;妈妈看重过程,这也很好。”
有了家长的示范作用,相信孩子也会树立起正确的输赢观,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