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备考的时候,大概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工作,跟师傅告假专心冲刺,没有贡献就没有收入,不仅复习压力山大,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多亏了俊姐和糖宝前赴后继的饭卡供应,才有母校食堂的价廉物美,因为扎实的努力让目标越来越接近,每一天的披星戴月也变得甘之如饴。
一天结束复习回家的路上,收到闺蜜的微信:
“有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你不要生气。你说你从小就成绩好,学历也比我们高,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我们过得好呢,你看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而你还是这么辛苦…….”
7月傍晚的成都,公交车上挤满了晚归的人,每一张脸都是疲惫而匆忙,比肩继踵不情愿地站在一起,辛苦了一天黏黏糊糊的累,开足了空调也不可化解。
一直以来从未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收到微信的这一刻却心里猛的一阵难过。换做任何一个人这样说我都可以认为别人不懂我,可这偏偏是我最爱的那一个,最想要依赖的那一个,最心疼我的那一个,最想保护我的那一个。
我让她担心,让她觉得我过得不好,我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
因为是她,我想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过得好的标准个人认知有差异,在我看来,过得好不好,应该是看从物质到精神是否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状态,这跟幸福的判断标准其实一样,主观感受占的比重较大,醉心于科学研究无暇顾及三餐的居里夫人幸福指数不一定少于夜夜笙歌锦衣玉食的盖茨比。
其次,学习好与过得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都意识到“长得漂亮有什么用,你学习比她好;家里有钱有什么用,你奖状比他多”真的是最没有底气的自我安慰。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弱肉强食,分三六九等,丛林用它的规则告诉你,长得好看的确可以当饭吃,父辈们早已完成的原始积累的确可以让你坐着火箭前进,你最后的机会在于你家房子是否拆迁以及靠自己拼命加班获取的晋升机会。
因此结论显而易见,学习好不好跟过得好不好,基本没有关系。
扯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是读书无用论这个话题。
第一次辞职那会儿在家里跟几个亲戚讨论过,中午跟项目上两个同事又聊到了这个话题。
钱,的确是个好东西,我从来都承认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拜金主义者,原因很简单,只要你方法得当,部位找准,钱几乎可以买到一切你想要的东西。
但赚钱比读书更有用,这个观点我却不能苟同。
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在说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一样,这二者没有可比性,明明就是可以兼得的东西,用不着气势汹汹的非此即彼,乍一听像是妒忌。这世界有许多扇大门,浩瀚如漫天繁星,钱这枚钥匙可以打开其中的很多扇,但还有更多的门靠的是一些世俗看来无用的东西才能开启。
没有经过四季变化的夏虫如何想象冰天雪地,没有出过井底的青蛙如何知晓大海的瑰丽。一首清新的诗能暂时带你逃离凡尘俗世,一支悦耳的曲能瞬间领你进入华美之境。读书不单单是读书,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碰撞,是你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隔空蜜语;语言不仅仅是语言,是一座城池走向另一座城池的通行证,是你可以全身心无障碍融入另一个族群的润滑剂。
这些大门,不是用钱,就能开启。
借用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的说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在社会分工中自由选择,游刃有余,能跨过高门槛去做人人羡慕的社会精英,也能穿起工装裤灰头土脸地倒腾手艺,遵循内心的价值体系去追寻,这才是我理解的用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