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工具只有锤子,眼里看到的都是钉子。”
前两天在《双向养育》中看到这句话,我就被深深刺痛了!
不仅仅看到太多的家长是这样,老师更是,我自己也难以幸免。
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互动,回答老师提问,对了自然落座,错了自觉罚站。
我每次都要提醒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坐下”,否则他们不敢坐。
尽管我一直在强调“学生就是因为不会才学的,错了很正常,不用站着。”
但每个人心中有一个标准:回答不了问题就是犯错误,就需要站着。
课堂上老师还需要不断提醒影响“**说话了”、“**听讲不专心”,关注点还是在不规范的行为上面。
包括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也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同学身上的钉子。
无论大人孩子,几乎所有人的眼里都有一把隐形的“锤子“,不断地在捕捉各种大小不同的“钉子”。
长期使用“锤子”有哪些不良影响?
1.关注、强化什么,就得到什么
作为家长老师,我们有太多深刻的体会,就是越强调不能做的事,孩子越想做。
比如你说写作业要认真,书写要工整,说了很多遍都没有效果,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很多写字不好看的孩子,越写越难看,家长老师最后只好放弃。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变着法子,还会想各种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玩手机,小时候你不让我玩儿,长大了我偷偷攒钱买手机,你们谁都不知道。
2.养成了关注负面行为的习惯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总在关注对方做的不好的地方。
比如老师不小心在黑板上写错一个字,学生们就会异常兴奋,趁机泄私愤,谁让老师天天挑我们的毛病呢!
3.人与人之间充满全力争夺,难以更好地合作
因为长期关注负面行为,彼此之间关系就会紧张,就不能放松,生怕自己做错什么事儿了,被对方批评或者笑话。
在潜意识里,彼此都在进行权力争夺,都在争输赢、较劲儿。
这样子会消耗掉很大一部分能量,无法把更多注意力用于创造和解决问题上。
如何不再做敲钉子的锤子?
1.提升认知,看到“敲钉子”的负面影响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安全地生存,为了提高警惕,不得不进化出一套不断关注危险、关注问题的策略。
如今,人类低层次的需求“安全感和生存”都已经满足,不需要把太多精力放在保全生命财产安全这件事上了。
相反,我们需要发展更多创造力,就需要不断看到优势的部分,激励每个人去创造去发现。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这一代孩子不觉得自己需要被你经常提醒他做的不好的地方,他会抗拒。
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加策略,淡化“锤子”的功能。
观念转变以后,可以去学习更多有效的策略。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知道你不会。
2.学会使用“我信息”和孩子沟通
我们可以学习用“我信息”跟孩子沟通,尽可能少用“你信息”。
“你信息”就意味着评判,一个人不可能随时都对另一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常用“你信息”,难免会评价偏颇,引发对方内心的不满和对抗。
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是这样。后面我会专门写文章分享如何使用“我信息”。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