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打造是一把手工程,并且是一项战略课题,所以在平时工作中,尤其对日理万机的企业领导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站在高山上挥手指方向,还要时刻关注那些看似繁琐、实则关键的一系列节点。为了清晰圈定并且排除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我们专门针对公司总经理,梳理了环节管控中最常见的7种思想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或者曾经有过以下类似行为或想法,那么要加倍小心了。因为一旦中招,它们很可能会给你的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
1. 产品前期我没必要参与,有事找产品经理
定位不对,越做越累。而对很多企业来讲,产品即定位。尤其在产品立项的最初阶段,企业首先要明确定位方向,因为这是决定新产品能否成功的最底层逻辑——产品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战胜对手脱颖而出,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能否有效满足用户需求,产品本身是否可以落地实现……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定位方向”都是系统工程。它们对企业的综合决断,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只有企业的总经理才能把握。因为首先,你要深刻理解行业发展趋势,尤其对竞品优劣势了然于胸;其次,你还要精准洞察目标用户的价值需求和消费场景,明白市场真正需要什么;第三,你必须非常熟悉企业自身的先天禀赋,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做不了。
产品即战略。产品开发在企业经营中,一定不能是孤立的存在。尤其在企业内部,除了产品本身,还有大量品牌、推广的相关工作需要通盘考虑(品牌认知,渠道类型,资源投放……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决定着产品形态)。正确恰当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一套自上而下的战略视角才能完成。
真正深入企业经营的人都知道,从模具开发到生产线设立,每款新产品的开发,都对应巨大的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其中蕴含的风险,很可能就是决定企业成败生死的瞬间。所以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在产品开发前期,总经理一定不能缺席,更不能撒手不管一推了事。
2.没精力管产品,我有管产品的老大
真正出色的产品,一定是从产品、品牌、推广等不同维度拉通思考。那么既然是拉通,就必然涉及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可是,各个部门理论上都是平级关系,凭啥A要服从B,或者B要无条件配合C?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总经理的权威,打破部门墙,把大家的思想意识和执行,融汇归纳为一个单元。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产品经理必须是企业决策人的原因。
当然,如果你真的对手下某个管产品的老大进行了充分授权,他在企业内部拥有调动一切资源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管产品的老大也的确能帮你分担不少关于产品开发的工作。但是切记,这只是在你实在分身乏术时的某种权宜之计。而一旦产品开发涉及某些企业的战略命脉,作为总经理的你还是必须随时出现严格把关。因为企业经营很重要的一个核心就是产品,产品战略就是企业战略。所以总经理千万不要推脱说自己没精力管产品,这件事如果你不管,别人一般也管不了。
3.对手某个价位段卖的不错,我也要上。至于产品原型是什么我不管,你们尽快上就行
看到别人成功了,自己也蠢蠢欲动,这是很多企业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经常听企业说,我比谁谁一点都不差,消费者凭啥选他不选我?而且既然他那个价格段卖得不错,那就证明市场是真实存在的,可能还不小,我们要尽快上,以便抢夺市场份额。于是也管不自身企业和产品的实际情况,只是盲目锁定对方得意的某个价格段,一顿操作猛如虎,直到碰的头破血流才作罢。
其实这属于典型的“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我们的企业一定要牢记,在很多现实情况中,成功是没办法复制的。自身的产品体系是一个系统工作。它和自身的企业禀赋、产品体系、战略目标都有非常强的关联性。不能冒然跟进对手动作,而应该综合考虑。
比如所有人都知道高端产品溢价能力强,但是大家更要知道,高端产品并不适合所有品牌做。因为首先,做高端需要企业拥有过硬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其次,可能还需要一些原有品牌基础的赋能。因为就用户心智来说,假设你是一个低端品牌,消费者在购买高端产品时事先就会把你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另外,包括销售渠道、团队的人员素质等等这些与高端产品紧密挂钩的先天禀赋,都不是企业靠一时的意志就能克服的。
再比如,有时对手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份额,会突然围绕中端产品发动价格战。也就是说,对手拿自己的中端产品对标你的高端配置,一心要搅乱你的产品节奏。而很多时候,你一跟,往往打乱了自身的整个产品体系,杀敌可能还不到800,首先自己损失了1000,你跟还是不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对手要清理库存淘汰落后产能,于是拼命往下放价格。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你跟还时不跟?
我相信,这些跟与不跟,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会是一场复杂取舍。说到底,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战略布局和发展目标到底在哪。
4.行业领导者出什么产品,我就跟上去,这样就能分享他的销量
如果没有非常特殊的门槛,一般来说,模仿抄袭是产品开发最简单的方法,而且这招在原来以“增量”著称的的市场体系中也的确经常奏效。但问题是,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由增量转为存量。也就是说,之前大家面对的市场蛋糕是不断变大的,所以竞争并不激烈;但现在蛋糕停止增长了,而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市场竞争变得异常凶悍。
要知道,增长停滞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那么如果想在存量市场下保增长,就只能从其他品牌身上巧取豪夺。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抄袭就相当于把竞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因为你在跟随对手的同时,就等于在被对手调动。比如,今年对手推出一款新品,那么大概率这款产品在去年就已经在谋划了。而如果我们跟随模仿,那么我们的应对手段可能明年才会出来。这一前一后就有两年的时间差。而等你的产品明年出来时,对手的下一代新品也已经出来了。这时候对手最初被模仿的产品因为已经摊销掉了一部分生产成本,并且已经产生了一部分利润,此时对手为了进一步撬动市场,很可能会做降价处理。这一切刚好和你的模仿产品撞到一起,这时候你就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你在粗暴模仿领导者产品的同时,其他企业也在跟风模仿,等到大家新开发的产品都出来时,又不得不卷入新一轮的价格战。这是也大概率的事件。所以,在市场存量时代,简单的跟风模仿已经不是一种好的方式,要想掌握主动权,最好的方法还是做自己。
5.产品出来后,交给市场部包装,喊不出来是市场部的责任
我在给企业服务的这些年中,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研发部门兴冲冲推出一款产品,然后直接丢给市场部要他们去做产品包装。但是市场部在接到任务后却发现,这款产品平平无奇没有什么亮点和特征。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包装,这款产品都不可能让消费者感兴趣,也不可能对竞品实现有效打压。要知道,产品本身就决定了市场包装的高度。如果产品在企划之初没有什么亮点,单纯靠包装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任何的包装都是建立在产品本身的特性之上。所以最后没办法,产品包装只是变成一份必做工作,最后成了一个互相妥协的产物草草了事,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还是在于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协同。要知道,真正科学高效的产品开发要以终为始,也就是从一开始的产品定义阶段,就把未来市场推广的大致方向想清楚。比如,针对产品设定的目标人群和竞争对手,聚焦于哪个点进行突破;再比如,配合终端的传播推广,产品功能卖点的可视化设计要如何实现。此外还有某些时候,如果大家在推广端有某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研发部门甚至要根据这些创意反馈,对产品设计进行倒推。
产品推广一体化,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方法论。因为只有把产品的功能设计和包装推广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才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成功率,最大可能减少企业损失。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所以千万不要再说,产品包装只是市场部的事了。
6.我们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最后的决定,不能拍脑袋,要根据消费者调查拍板决定
企业决策参考用户反馈,这在日常经营中是必要的。但是注意,“参考”并不等于企业要完全根据用户反馈做最终决定。因为在很多时候,企业从用户那里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并不相符,甚至有时还完全相反。
首先,很多时候用户真的不一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这是因为消费者调研的最终结果,会受很多客观条件所制约。正如乔布斯讲的:“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除非你把产品展示给他们看”。这就好像比如你问一个中世纪的人想不想要汽车,他会告诉你他需要一个跑的更快的马车。
而且很多时候,因为调研场景和决策场景不一致,这会导致用户在访谈时不一定说真话,因为他们可能更希望让自己的选择看起来符合常理,因为他们并不用在此时此处真正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比如你问消费者他喜欢甜咖啡还是苦咖啡,即使他喜欢甜的他也可能回答苦的,因为这样回答会显得自己很专业。
另外,大多数用户在对事物做判断时,都习惯依赖过往经验。但这些过往经验与客观真实相比,往往存在局限和偏差,这也是导致用户调研不准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中国人的惯常认知中,普遍忌讳喝隔夜茶,而冰茶更是不被接受。所以,如果基于这样的市场调查,“凉茶”肯定不会认可。但现在我们看到,事实恰好相反,“凉茶”作为饮料界的一个重要品类,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后,过于看重消费者调查,企业还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用户调研谁都能做,如果大家都根据调研结果来决定行动路线,那么最后,大概率是彼此雷同。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用户调研在很多时候不准,那企业还要不要做呢?答案是,要做。因为尽管用户调研有很多缺陷,不能直接帮你做决策,但它却是帮你打开消费者视角、扩展思维或者做决策的重要因素。只是决策时,不必全听全信罢了。
7.产品的事情我不擅长,研发老总是专家,多听研发老总的
“研发专家”的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对技术驱动型企业来说,研发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性能可以触及到的天花板;同时配合供应链,研发还决定了产品定义能否准确落地以及落地成本的多少。所以,从这些实现执行的角度,无论怎样强调研发的话语权都不为过。
但是作为企业总经理,还必须有另一层考虑,那就是研发部门的专业意见在更多时候,会因为专注而不自觉的偏向产品技术本身。相比市场端和推广端整天从一线摸爬滚打传递出的用户声音,研发的专注有时会因为远离真实需求,而陷入偏狭的内部视角和工厂思维。
比如我们曾经为容声冰箱开发过一个高端产品WILL冰箱。当时,为了配合产品整体概念的推广,我们特意要求技术在冰箱内部做一个显性化的水盒设计(这对用户利益感知来说至关重要),但技术给到的回复是“魏总,这个水盒做不了。因为第一,做水盒要增加很多成本,这样整体成本Hold不住;第二,在冰箱里做水盒技术上实现不了,从来没人这么干过,因为很容易产生凝露现象”。看到研发有畏难情绪,我当时就直接联系容声冰箱的总经理,说,“这个冰箱如果想卖好,水盒必须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坦白讲,当时这种跨部门的沟通协调非常曲折,但所幸,最后负责容声冰箱的总经理听从了我的建议,并且以军令状的形式倒逼研发必须在技术上,对水盒进行实现。最后的结果是水盒完美的做了出来,而这款产品在投入市场后,也如愿取得了骄人成绩——长期稳居国内市场万元高端机市场份额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