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上海人都很精明小家子气、河南人都是骗子心很黑、东北人都爱吹牛皮、新疆人擅长偷东西……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诸如此类,全都试图通过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归纳,从而方便自己的认识。这是我们在应对巨量信息时形成的一种本能,降低思考所消耗的能量,本是无可厚非,却也极容易成为固化认知的框架,并常常接纳其倒果为因的合理性。于是,狭隘的偏见自然就形成了。
因为道理只有一面,而事实却有千万面。这些我们“懂了”的道理是被我们的理解能力所提炼的,大抵已经和实践无关了。更可怕的是,随着知道越多、经验越多,人对于自己持有的道理也越发自信——
我们并不容易接纳自己不认可的观点,更趋向于接受自己认同的方向并不断强化佐证这一切。而对于那些并不认可的,就巴不得盖棺论定,用一个概念或者结论进行回避或无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如果学习哲学的人非但没有因此养成谦卑的习惯,学会鞭辟入里、小心谨慎地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知识上的骄矜,随心所欲地滥用这些危险的语句,那将不只是对哲学的践踏,更会戕害公共讨论的品格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
这句半个多世纪前的观点至今仍让人深感敬佩
1. 思考一件事,要尽可能用“概念”,以便举一反三。
2. 评价一个人,要避免使用“概念”,尽量就事论事。
3. 尽量多思考事。即使无果,也有进益。
4. 尽量少评价人。就算对了,也没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