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平淡质朴,清新自然。于淡泊宁静中,感受到岁月静好的模样。
当他写一朵花时,你仿佛也站在那朵花前,当他描写葡萄时,你仿佛跟他一起走进了葡萄园。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的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短短的三句话,便给我们营造出了安静祥和的雪中果园情景。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而又趣味盎然。
“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一一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儿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的在上面待着。”
多么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有没有感觉到葡萄藤这时候正享受着老爷一样的待遇?
再看这段描写:
“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儿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 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这时候的葡萄藤仿佛变成了一个孩子。
葡萄成熟后被装上车,他写道: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下完葡萄,还要给葡萄藤喷一次波尔多液,他写到: “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他用拟人化的手法,仿佛和葡萄进行着深情的对白。
这段话是对葡萄色彩的描写,真是精彩之极: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葡萄的喜爱之情,以及丰收后难掩的喜悦的心情。
当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感同身受的。因为小时候我们院里也有一棵葡萄藤,就在西房的窗下。每到二月春风吹拂的时候,父亲就会从土里把老藤刨出来,扶到西房顶上,并把它们固定,绑牢。
浇水施肥后,葡萄藤的枝叶便很快地蔓延生长,过不了多久,便是绿油油一片阴凉,它们在春风里,滋滋的成长。
夏天的葡萄藤下,舒服凉快,是我们傍晚吃饭,玩耍的地方。每天看着葡萄一点点成熟,是我们的那时候的乐趣之一。
西北风吹来的时候,父亲把葡萄藤从房顶上卸下来,埋进土里。我们就知道寒冷的冬天开始了。
读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让我重温了小时候有葡萄陪伴的日子,那真是一段美好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