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月牙儿》有感

上学时自诩文艺青年,为显与众不同,当老师讲鲁迅、冰心、郭沫若的时候,我偏偏读穆时英、张爱玲。而今年的读书计划之一却是想好好读一读经典,还好,不然险些错过老舍,《月牙儿》是第一次读。

记得曾经语文课本里写老舍是“人民艺术家”,所以印象中他的文字应该是苦大仇深、咬牙切齿的。可是,读过才知道,表现社会现实不假,但是也幽默也讽刺,也厚重不失轻盈,也深刻而不失文字的优美。

这是个不长的中篇小说,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女人,抑或是一个妓女的半生,悲惨又宿命——一生可不就只有半生!

开篇是“我”的记忆被月牙儿唤醒,“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语言像散文又像诗,一向喜欢这种女性化的视角。

那一年我七岁,父亲病死,我与妈妈相依为命,生活困苦,小小的我最常做的事去当铺,直至当无可当。妈妈给人洗衣,像硬牛皮一样的臭袜子,她手上起了层鳞,作者却举重若轻地说“搓搓背顶解痒痒了”。为了生活下去,妈妈又找了一个爸爸,我不再挨饿。小学毕业那年继父失踪,母女的生活再一次陷入困境,妈妈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成为暗娼。

小说的心理描写是充满意象却贴切,我有着青春期少女特有的多思敏感,想恨妈妈,又无法恨,这种矛盾使“我的心忽冷忽热,像冬天的风,休息一会儿,刮得更要猛”。

妈妈再次改嫁,与我决裂,而我想找工作养活自己,却被诱骗。出走后仍然一无所有,一心找工作却还是毫无出路,只好成为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我清醒地知道自己终将堕落,却仍倔强地不肯就范,我又失业了。

终于,饥饿、对人性的失望、对命运的看透,我还是出卖身体,成为了妈妈一样的人。我生了病,世界完全黑暗,然后被抓进感化院,最终到了狱中——一个和这个世界一样的地狱。

小说里“月牙儿”是一个象征,是“我”心里对生活的希望,像月牙儿发出的光一样微弱,但终究还是亮的,尽管它出现在爸爸去世的晚上;我与妈妈孤苦上坟的傍晚,在每一个命运的拐点上,它让“我”觉得生活仍有期待。但继父的死让我多年没有再看见月牙儿,有希望并不能让生活变得好起来。

老舍笔下的人物总是宿命的,灾祸总在人喘口气时突然来临,于是希望——失望——希望——绝望的死循环,《骆驼祥子》里最终堕落的祥子如此,《我这一辈子》里谨小慎微的巡警如此,两代人逃不出巡警的命运。作者将这归结为那个时代与社会的必然。

有几处印象颇深,一是小说里有另外一个女人,诱骗“我”的男人的妻子,她爱他,只求他在身边,而最终他还是跟别的女人跑了。作者写“她有饭吃,我有自由;她没自由,我没饭吃。我俩都是女人”,对女人的命运一针见血又悲凉至极。二是,“我”与妈妈重逢后,她对“我”的职业一点不奇怪,知道“我”有病也没有安慰。饥饿让一个曾经美丽的女人冷漠而庸俗,只剩下动物的本能。三是,“我”被抓进了感化院,并不是因为职业,只是暗娼没有纳税,男人只需花两块钱的手续费就可以从感化院领走女人,女人只是廉价的物品而已。读来一身冷汗,压抑得喘不过气。

吐出一口气,庆幸生活在女人能顶半边天的现在,有工作机会就有了生存资本,就有了尊严与希望。还好还好,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