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假期有培训,心里隐隐希望能有自己的名字。失去后才知道当时直到是寻常。很多事不能重来,但这次有重新再来一次不是谁的老师,不是谁的同事,只是一个学生,是一个大学生。
98%的人后悔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我也不例外。借这次机会弥补遗憾,望认真。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唯一的一双胶鞋被雨水渗湿,只好拖着拖鞋行走在雨水里,一脚踩在砖缝的青草中,一汪清冽的水从趾丫冒出。一手撑着粉色的平锅伞,一手拢起一把裙尾,到教室,没揪起的那把裙尾湿答答和摩擦着小腿肚。培训就是在这样的雨中度过。
住的地方安排在学生宿舍,我们在一楼。第一晚上,一个小伙伴被夜里来宿舍觅食的老鼠吓哭了。听她早上描述,她怕得只敢用脚蹬床尾来赶鼠走,但鼠撕咬零食的声音仍在漆黑的宿舍中飘荡,旁边还时不时传来我和余熟睡的呼吸声。她试图用耳机里的音乐盖过那可怕的“午夜凶铃”,但只是徒劳,这样挣扎到4点,她也入睡了。
第二天,她搬到二楼去了。又一天早上醒来,我一眼瞥到桌上未拆的鸡肉块零食被他们开了几个洞,心里诧异。昨晚上我终于亲耳听到鼠的撕咬声,本来不想管,继续呼呼大睡,但这个声音实在烦人,拔开蚊帐,凭着记忆套着拖鞋,把鼠撵走,用纸包起鸡肉块放进垃圾袋,挂在门把上,让你闻其香,不能食其味。我要准备睡了,你呢?准备好来闻了吗?
知乎上说,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你不能清楚的把问题描述出来,如果你能清晰的把问题说出来或写出来,这个问题就解决一半了。想把一想法变得有条理性,清晰性,有实操性,就把它们变为语言或文字的输出形式,还会给你灵感。对于要求会写生字的教学,我自认为方法吸引学生且发挥学生主动性,但分析这次期末考试试卷,发现对要求会写生字的教学存在一个弊端,没有将“对字义的理解与运用”落到实处。对要求会认生字的教学方法单一且老套,只是让学生拼读后齐读加抽读就过。这次培训中,蒋老师和我们分享到可以在这里用分类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和拼音(学生先拼读)出示在课件上,而后1让学生用汉字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可以是平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前后鼻音、结构、部首、声调、音序等,结果不是重点,学生观察、分析、表达的过程才是学习的最佳方法。通过这些反思,我制作一个课后习题,每个要求会认生字的两种查字法,再加上易写错字的笔画,字典里该字的释义并给出词让同学们自己分析该字在这个词语里的释义,简单的可让他们自己写词语。每单元要求会认生字的归类。该份习题在每课生字抄写后完成(第一课会带着着孩子们在课上一起完成)评讲的话留到期中和期末复习生字时再来评讲。
关于作文的教学。我一直苦恼:课上红笔黑板强调的本单元习作要求怎么总会有同学要么忘了,要么到不到标准?培训中,蒋老师的先让同学们用铅笔自评互评作文,在评价细则中评改,这个过程让同学们加深对习作要求的印象以及对自己今后的习作去芜存菁。同学的二改也就在一稿上修改,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直面惨淡。在最后期末复习时再来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