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8岁就离开了家,到现在快30年了
每年回乡再出来都有很多感触想写,但是拖着拖着就又放下了。马上就要50岁了,未来不知道还有多久。现在想想如果从18岁我每年回去的时候都记录一下,那现在回望应该也是一份厚重的记忆吧。
所以从今年开始吧,写多久算多久。
我们那个小小的乡村,小小的家乡,反正也不会有人记录,在地图上找不到,在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丝毫印记。就如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就像李娟的萨克哈拉村,如果不是因为她记录,那也就是如同玩玩千万个小村子一样,默默的存在,默默的消逝。
我的家乡在齐齐哈尔和大庆之间,我们小的时候归属齐齐哈尔,后来大庆市扩张在周边寻找石油,在临近一个县发现了石油,于是向齐齐哈尔索要那个县,齐市说可以,给你两个有石油的县,附赠两个没有石油的穷县。于是,我们作为搭头划归了大庆市管理。大庆始终不死心的到处勘探,虽然始终没有在我们这里发现石油,但在勘探的时候以外打出了温泉水,于是温泉便成了我们的招牌。但奈何全国温泉招牌太多,我们那个北方小县又缺乏资金和营销能力,始终不温不火。
我们是县城以南10几公里的一个小村子。我们小时候这个村子由十个自然形成的小屯子组成,后来被分成了三个村,再后来又重组,分分合合几十年,到现在,跟所有东北的村子一样,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荒芜了。
我们李家应该算是在这里定居比较早的人家了。
我爷爷很小的时候,跟随父兄姐姐们一起闯关东来到东北,那时候他还很小,所以可能对这一路颠簸也缺少记忆,我们小时候也不怎么关心这些事,到现在有些后悔,想了解一下家族的历史,但可惜老一辈都故去了,也就无从考证了。
我爷爷有两个哥哥,六个姐姐,他在家中最小,我小时候印象里只见过爷爷的大哥,住在我们前屯。几个老姑奶奶仿佛有一点点印象。爷爷奶奶生了8个孩子,四男四女,第四个男孩子长到十多岁,夭折了,记得小时候奶奶不高兴了就会哭她死去的小七。我爸爸是二儿子,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所以在我们小时候,我们家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过那时候貌似家家都挺大的。我小的时候经常听我爸说起他的堂兄弟,爷爷那一代三兄弟,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女儿多少不知道,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女人甚至不被计算在内的。至于爷爷的六个姐姐,到底生了多少后代,那就无法统计了。真是应了那句京剧台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想想我娃这一代人,妈妈和爸爸这两边的堂表亲加起来也不过三五个,还都不怎么熟悉。
爸爸兄弟三个都在本囤结婚分家,大姑二姑嫁到了外村。三姑和最小的姑姑嫁在本囤。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家是村里的大户人家。
我爷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村里的会计,我大伯在村里的供销社,后来供销社也承包给了他家。我三姑姑父老叔和老婶都在本地的学校教书,我爸爸断断续续在屯里和村里当过几年会计。再接下来到了父亲一代。大伯生了三女一子,三个女儿都外嫁了。我爸生了两女一儿,我读书离开了,我妹留在本村,我弟去外地读书之后又结婚生子回到本地县城。我叔叔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在省城结婚工作,一个留在本地当了公务员。三姑和老姑分别生一个儿子,三姑的儿子在齐市工作,老姑的儿子留在了四川。我这边的堂兄弟姐妹一共9个,姑表兄弟姐妹一共7个。在这些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家纷纷搬进了县城。现在本村只留下大伯的儿子,也就是我堂哥,还有留守的老姑夫妻俩。堂哥生了一个儿子,有点点小残疾,但比较努力,考上了大学进而读了研究生,后面估计也不会留在本地了。而老姑夫妻也很可能追随儿子去四川了。
我们这一大家子历经四代人从山东跋涉到东北,又消失在东北的茫茫平原了。唯一留下的可能就是一片坟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