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许下的日更宣言:日更一文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试验和反思后,我决定放弃了,原因是以下三点:
1.日更文章太粗糙
刚开始日更的时候,很顺畅,因为之前写了好几篇文章,有了一定的存货,可以在发出去前做一定的修改,所以,文章的质量也还过得去。
但是后面的话,存货用完了,想要实现日更,就比较困难了!
首先,内容比较粗糙,有点像揠苗助长一样,总想着抓紧写完,无论好坏,只要凑成一篇文章即可。这样的文章,肯定是没有多少内涵的!
其次,是时间的稀缺,我目前在一家公司上班,上班的时间虽然不像一般的公司规定那样死板,但是也有很多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所以时间比较紧。
我目前写作多数是在早上,趁着大家还没上班,能够有一段空余的时间来好好构思,写作。
不过,早上的时间也比较紧,有时候还有一些打扰,因此,早晨写作,只能够大概完成一篇文章的初稿,就像海明威说的“一切初稿都是shit”。
所以,初稿写完,必须得反复修改,才能够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否则,只是一个粗糙的草稿,是不适宜在公开场合发表的!
2.不经整理的素材构不成一篇文章
日更到了后面,我为了凑够字数,把之前搜集的素材稍微改编一下就发到公众平台上面了,没有考虑到素材是否符合文章的主题,起承转合方面也没有处理妥当。
所以,读起来感觉有点突兀,前后不连贯,有种堆砌素材的感觉,都不好意思发到群里。
其实,我们搜集来的素材,一定要思考它里面所传达的内涵,多想一步这个素材能够用到哪里,而且,还要经常回看,否则,这个素材跟我们的生活脱节,跟我们的主题无关,对我们的读者也没有多少用处。
只一味地搜集,却从不回顾的话,很容易变成知识松鼠,养成囤积信息的坏习惯,最后积重难返,那样对写作非常不利!
例如以前的我,就是这样,很喜欢学习、做记录,却不喜欢回看自己的笔记,导致我效率奇低:学了新东西,就忘了旧东西,新旧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每个知识点都相互割裂,就像一个个孤岛,没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所以我学了很多东西,却依然写不好文章。
所以,搜集来的素材,不能把它们扔进我们的素材库就不管不顾了,一定要时常整理,分类,归纳,然后用一定的结构把它们连接起来,才能够形成一篇好文章。如同建房子,有了砖头、水泥,还得有设计师设计的图纸,才可以把房子建造起来。
3.低水平重复无效果
每日更文对于写作习惯的养成来说的确是个很不错的方式,可是,每天都重复同一个动作,总在自己的写作舒适区里徘徊,是没有多少长进的。
《刻意练习》里面说到,一些中小学的教师,教书教了10年,花费了差不多有10000多个小时,但是他们的教学水平还是跟10年前一样。
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做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稍微复杂新颖一些的教学方法试都不去试,也不愿意更新迭代自己的课程内容,数十年如一日地使用同一种方式教授同一个内容,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日更也是如此,在日更的压力之下,你很容易就会回归到自己的舒适区里面,用你最擅长的写作方式去写,很少会花时间考虑如何写得更好,传播得更广,因为你只想把文章写完就完事,不管文章的质量如何。
这种情况下,是对自己的文章不负责任的表现,你对文章不负责任,读者也能够从中看得出来,所以,他们也不会愿意花时间在你的文章上面。
这对于你或者对于读者,都是一种浪费!
总的来说,想要把文章写好,内容要精致,素材要整理,而且每次写都要有所提高,要做到这些,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如果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业余的写作爱好者,通常很难在一天之内腾出那么多时间来处理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写出好文章,得到大家的认可,一定要把文章写好再去公开发表,让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为我们的个人形象加分,那样我们才能够再写作这条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因此,我决定放弃日更一文这个自我设陷的写作方式,转为每周更新3篇,力求做到内容更加精致,论证更加充分,逻辑更加通顺。
虽然不日更,但是每天码字、练笔还是不能少的,只是不在公开场合发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