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卖东西赚了很多钱,一定幸福的要死吧。
中国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说明“赚”了很多钱,可是人们并不觉得富足,国民的幸福感并不强,甚至,人们对社会还充满了某种怨恨,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个人不可能赔本卖东西的,但是国家有可能。
中国获取外汇的方式与众不同。中国对出口进行补贴,在用赔钱的方式获取外汇。例如,某厂生产一个产品的成本是10元,他可以8元出口,因为国家补贴他5元,他还有3元的赚头。虽然挣了8元的外汇,但是有2元白送国外了,社会总财富反而少了2元。
自然,人们要纳闷了,为什么中国要用赔钱的方式获取外汇呢?
答案在于,中国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制度,国家无偿占有和使用老百姓的外汇。
本来,外汇是个人和企业出口产品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属于个人和企业所有。但国内不使用外汇,于是他们把外汇“卖”给央行(经过商业银行这个中间环节)。这就是结汇。
注意,我对“卖”字加了引号。平常我们进行买卖的时候,都是拿自己的财物与他人交易。但是,央行用来换汇的钞票可不是自己的财物。央行生产的“花纸片”本来没有任何价值,只是因为大家接受它,它才成为货币,具有购买力。换言之,央行的印钞权是大家赋予它的。
众所周知,表面上交易的是财物本身,实际上交易的是财物背后的权利。央行不能拿大众的权利与大众交换。所以严格来讲,所谓结汇,本质上是央行通过开出借据(钞票)从老百姓那里借入外汇。借入的外汇,其所有权还是属于个人和企业的,当个人和企业拿着借据来赎回借出品的时候,央行有义务物归原主。换句话说,央行有义务保持钞票价值稳定。
这和买卖关系不一样。如果是买卖关系,大众把外汇卖给央行,换回钞票,钞票贬值了,那么风险应该买者自己承担。这正是日常交易中我们强调的契约精神。所以房价下跌购房客去砸楼盘的行为就受到社会的谴责。人们会责问,房价涨了你们要不要跟开发商分享利润呢?
然而,央行并没有保持钞票币值稳定。昨天,大众用1美元换回6元人民币,今天,要拿7元人民币才能换回来同样1美元。这样,大众每挣1美元,就被打劫了1元人民币。
但这还不是被打劫的全部。最不可思议的是,昨天你把1美元借给了央行,今天你拿着央行开具的借条去赎回自己的那1美元,却被告知,不能赎回了。这就是所谓的外汇管制。
为什么要限制人们购汇呢?因为央行偷偷摸摸发行了很多人民币,外汇没有增加,人民币多了很多,不够换了。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本来外汇归大众所有,可是被国家挪用了,用来对外援助了,用来对外投资然后亏损了。想想吧,国家又不直接生产,它哪里来的外汇?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国家要用赔钱的方式获取外汇了吗?赚的外汇越多,他强制占用的越多。即便从社会整体来说,出口补贴是赔本买卖,但对无偿占用者来说,总是划算的啊!
不要被结汇时换回了人民币所迷惑。要知道,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如果没有真实的商品和劳务做支撑,那张“花纸片”就是废纸一张。大众之所以出口商品和劳务,是希望有一天用挣得的外汇再从国外换回来商品和劳务。外汇属于大众所有,国家无权动用。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动用,但要知道那是大众的财产,不能拿去白送人,不能拿去亏了,必须保值、增值。可现实的情况是,本来属于大众所有的外汇,被国家拿去送人了,投资然后亏损了。
外汇是用货真价实的商品和劳务换回来的,然而现在换不回来国外的商品和劳务了,其结果当然是,创汇越多,财富越少,越辛苦,越不富裕,老百姓怎么会有幸福感呢?
这都是强制结汇的恶果。如果允许老百姓自由使用外汇,那么这事就不可能发生。只要不能自由使用外汇,那么国家外汇储备越高,老百姓被剥夺越多,就不要为高储备骄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