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核心,提升产品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的主阵地。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5月19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对外公布,要求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5月18日,《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布,针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二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旨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毫无疑问,这些宏观政策都将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方面发挥巨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持续和深入。
但是,宏观政策必须往下落。具体到某一个制造业行业,或者进一步深入到微观的制造业企业,撬动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个转轮的切入点是什么?开启转型升级之旅的突破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产品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行动的焦点,抓住产品竞争力就找到了开启转型升级之旅的“锁钥”。
首先,产品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最核心的体现。制造业企业面对三个永恒的发展主题,即 “造什么”、“怎么造”和“用什么造”。“怎么造”是制造过程的工程技术、工艺方法、流程组织与运行管控问题,“用什么造”是制造活动赖以展开的设备设施、原辅材料以及从业人员等,而“造什么”则是通过企业的制造活动为社会创生出什么样的具体财富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三个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造什么”是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俗话中常讲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要强调“用什么造”的重要性,但“米”的重要是由“炊”的本质决定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应于“怎么造”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但“钥匙”的适用也因为与“锁”的对应;“南辕北辙”则从相反的方向强调“造什么”的主导地位,因为目的、目标、结果等才是统领资源配置和路径选择的根本。这就决定了将产品问题置于供给侧结构改革更为核心的位置,才是破解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局的关键。
其次,产品竞争力高低是制造业市场地位最直接的反映。企业有能力生产但用户不需要,说明供给无效;用户有需求但企业没有能力满足,则说明供给无能;而用户对某企业的产品不仅有需求而且十分信赖,则说明该企业对应该“造什么”的问题响应得恰当、研究得透彻、落实得到位。可以说,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矛盾的焦点,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重点。目前,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尴尬是:一方面一些产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而另一方面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一方面国内的一些消费品即使低价也卖不出去,而另一方面又出现大量的“海淘”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这说明那些过剩的产业和产能、滞销的货物和商品,存在的根本问题首先不在于有没有采用智能制造的手段,有没有建成了智能工厂,也不是推动互联网+的步伐快不快,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不能向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那些进口的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在国内市场存在不可或缺的需求,但我们的企业却生产不出来,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资源配置背离了市场的需要。残酷的竞争现实无可争辩地告诉我们:给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即使在客户参与研发设计过程、共享生产制造信息的开放组织模式下,产品依然是供需双方利益关系建立的基础、情感关系缔结的纽带。
当然,这里的产品应到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是有形实体,也可以是无形服务;不仅包括与实体产品所关联的数据、信息,也包括渗透在产品与服务中的承诺、信任等情感因素。
二、“咬定”目标,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产品是连接供求关系链条的核心媒介,是企业伸向市场最为前沿和最为敏感的触觉。从表象上看,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针对产能过剩和工艺陈旧落后的问题,其本质则是针对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认识到产品本身竞争力的不足,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在制造业企业,产品一般总是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整体的形态变化与功能聚合,而正是这一过程的逻辑联系和展开构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基础。因此,产品绝不仅仅体现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而始终是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核心和纽带。没有产品就没有价值链,更进一步说,没有产品就没有企业。产品适应用户需求,企业的价值链就能够正常运转;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企业的一切活动就陷入瘫痪。反过来,即使企业价值链的某个局部或者价值创造的个别环节非常优秀,只要无法与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相结合,也只能是资源的无效配置和劳动的无效付出。可见,唯有产品有出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才有出路。因此,产品是牵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各要素的神经中枢,“咬定”提升产品竞争力目标是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引擎。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急需围绕提升产品竞争力这一目标,通过深入的市场研究和多种方式的创新,开发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以此带动转型升级的战略行动。在微观层面,华为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过去三年以来,全球通信行业呈现出一种萎缩、低迷的状态,但华为2015年将比2014年收入增长30%以上,靠的是什么?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去总结,但不管是理念创新、还是制度创新、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文化创新,实实在在让市场感受到的是华为在产品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升级,同样实实在在为企业提供财务收入和创造经济效益的也是其产品的增值能力!也正是因为华为坚持围绕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这一核心不动摇,持续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力度,它才能不断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世界级的中国企业。
在宏观层面,德国制造业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的形象几乎与今天人们提到“中国制造”时的感觉一样:技术落后、工艺粗糙甚至充斥着假冒伪劣。但是,从十九世纪末以来,德国将制造业的振兴上升到“国家品牌”的战略高度,不仅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广度,更重视制造业发展的深度。政府、行业组织、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与企业协同发力,致力于持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如今从重型装备到医疗设备,从厨房刀具到高级轿车,德国制造几乎成了质量精湛、工艺精良、生活精致的同义词。德国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功,其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因正如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杜玉河所作的高度概括:“制造从企业行为上升到国家行为后,国家价值观的统一将成为企业行为统一的有力保障,这是一种民族之魂融入到产业中的精神。”试想,如果我们也能将制造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唤醒我们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取代那些弥漫在我们制造业企业中的功利、短视和浮躁之气,我们一定能够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制造业生态!
在学术研究领域,从产业链转移角度研究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成果较多,而从产品创新升级角度探索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并不多。毛蕴诗、温思雅(2012)曾鲜明地指出,“以往关于企业升级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企业研发和营销功能升级方面……产品功能拓展也是一种有效的企业升级方式。”尽管该研究只是聚焦于产品功能拓展问题,但已经开启了从产品层面研究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闫磊(2012)从产品价值分析的角度出发,从8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产品价值的因素,并提出了产品价值提升方法,该研究还将我国产品与欧美、日韩产品进行了比较,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发。魏丁、孙林岩(2014)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对客户价值的构成和评估体系展开定量分析,研究了影响客户价值感知的因素概念及其相对重要性,认为,盈利能力、成本、功能、服务等是影响客户对装备价值进行评价的关键因素。更为可贵的是,该研究探讨了企业与客户对产品价值感知的差异,指出企业产品创新要以“产品是客户价值的实现平台”为指导,不断矫正自身行为以提升产品竞争力,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的认识视角和解析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三、共同推进,理论与实践“并肩作战”
全面落实转型升级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真正围绕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务实探索产品创新和升级的路径;同样,真实考量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和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也要用产品竞争力作为根本的考量依据。
从实践角度讲,产品竞争力是我们评判某一产品、某一企业、乃至某一国家制造业时惯用的一个概念。谈到在中国市场上德国的汽车比美国的汽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指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德国汽车性能、质量等更胜一筹,更容易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谈到中国的高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较强的竞争力,是指我们的高铁的设计理念、运行速度与安全性、用户的乘坐体验等得到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同样,说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高端装备制造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指的是我们的装备产品在性能、质量和核心技术应用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提升产品竞争力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和产品消费行为,把握需求变化规律,将企业技术开发的战略方向始终对准用户需求,创新、创新、再创新;就是向德国企业那样,沉心静气、扎扎实实,围绕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用品质创品品牌; 就是要顺应时代变化,追随科技进步,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层次,追求用户的满意。
但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产品竞争力虽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学术定义,也没有被充分研究。多数专家学者只是将它作为企业、行业或国家等主体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也有学者将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因素与其生产系统、营销系统乃至参与整个产品生成过程的人员、组织、研发设计管理等因素全部纳入产品竞争力的范畴;还有学者将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作为相互独立的并列范畴加以研究和分析。但只要我们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落实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产品竞争力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尽管目前,我们还不能给产品竞争力下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都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1, 如果把产品看作是置于供给侧的有力支点,那么是产品竞争力则是撬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杠杆。从产品竞争力的视角切入,可以找到推动转型升级更为准确和更有效的解,可以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进一步落到实处并由一个核心统摄起来。
第二,研究产品竞争力需要聚焦产品本身。笔者认为,用户对其购买和使用的产品进行评价是一个立体和多维的评价,也必然延伸到产品背后的组织及其行为,还会与其中所渗透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但不管怎样,产品是传递这些信息最直接、最核心的媒介,产品本身怎么样?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比较优势在哪里?这才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只有首先将产品概念的范畴界定清楚,产品竞争力的概念才真正科学和准确。
第三,尽管产品从属于供给侧的范畴,但产品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却需要以用户的立场为立场、以用户的利益为利益、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一方面,产品概念的形成必须致力于满足用户现实或者潜在的需求,这是形成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用户乃至同一用户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产品竞争力也必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展开分析和研究。
第四,研究产品竞争力的目的是通过产品竞争力牵引企业整体价值创造活动的升级。通过产品竞争力的研究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要素明确、结构清晰的竞争力测评模型,用以准确考量企业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但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科学分析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为国家、行业、企业等主体全面落实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