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作品了,未播先火,评论一致看好。《我不是药神》,这部关于医药题材的现实电影,被很多人列为今年国产电影最大的亮点,当然也包括我。尽管我对之前徐峥演的喜剧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我觉得很赞,甚至认为它的社会现实意义,远大于其在艺术上的价值。
医药领域,不仅在国内是敏感题材,在国外同样如此,所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才会如此直捣人心。很多人把《我不是药神》比喻为中国版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我看来,恐怕还不止于此。这部电影的题材,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走在了国内制度的前面。但正如男主角在法庭上所说的:相信未来会更好。
电影取材于现实题材,主人公叫陆勇,是一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陆勇被查出患慢粒白血病是在2002年,当时医生推荐他服用一款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名为“格列卫”的抗癌药。但是,这种药售价23500元一盒,一位患者每个月需要服用一盒。不久,陆勇的治疗费就已经把他的家底全部掏空。
2004年,陆勇获悉印度有生产一种仿制的“格列卫”抗癌药,药性与瑞士公司生产的几乎相同,这两种“格列卫”的检测结果显示,药性相似度接近100%。但是,印度版的“格列卫”售价只需要4000元。陆勇开始服用印度版“格列卫”,并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这个消息。之后,陆勇成为国内很多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印度药代购人,也被病友称为“药侠”。
10年之后,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为罪名,将陆勇提起公诉。2015年1月,陆勇被捕,被羁押在看守所。时值《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上映,故事的主人公和陆勇的故事非常相似。陆勇被羁押期间,1002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写联名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135天之后,检方撤诉,陆勇被无罪释放。
这是现实题材的全部内容,陆勇被视为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甚至有企业希望他可以牵头,促成与印度药企的合作。
回到《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故事的主角叫程勇,他并不是慢粒白血病患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不是药神》更像是韩国电影《辩护人》的表现手法。主角穷困潦倒,遭遇绝境,最后因为某件事改变命运,从而发迹。当他想要享受命运带给他的赏赐时,内心的良知被周边朋友的遭遇唤醒,于是走上了一条对抗体制,拯救人命的英雄之路。
所以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可以当成前后两段分开来看。前半段,卖印度神油的程勇迫于现实无奈,最终答应吕受益的请求,到印度走私仿制“格列宁”(电影中的药名)的药品,由此打开了财富大门。这一阶段的程勇,自然是商业利益大于社会公益。这个人并非天生是英雄,在电影的开头反而更像一个无赖,有点痞子气,有点自私。
吕受益的去世,成为电影前后半段的分割线。在那之后,程勇真正成了一位英雄,就像《辩护人》里宋佑硕的觉醒。无论是贴钱售卖印度版“格列宁”,还是在黄毛少年彭浩被撞身亡时撕心裂肺的哭嚎。现实让他变得越来越正义,将拯救视为使命,而他的行为也让周边人对他越发敬意,面对警察的逼问,宁死也不说出卖假药的“幕后黑手”。
生老病死自是人生常态,但求生的欲望却是与生俱来。电影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幕,自然是彭浩的死。程勇发疯般怒吼,他才二十岁,只是想要活命而已,他犯了什么罪?当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彭浩的行为也是售卖假药。但是,在药价不合理、病痛折磨面前,法律反而显得有些冰冷无情。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也曾有过在医院的支付不起医药费时的绝望时刻,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程勇虽然身体健康,但是当他因为无法支付巨额医药费,不得不将父亲从医院运回家时,那种心情自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相信这也是他在故事的后半段中,愿意竭尽全力去帮助那些慢粒白血病患者代购药品的原因之一。
回想起来,电影中,程勇为了拉拢刘牧师入伍,张冠李戴地说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和“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话,反而成了他在后半段故事中最好的写照。好在无论是现实题材中的主人公,还是电影里的主角,都有一个不错的结局。只是,除了“格列宁”之外,是否还有更多“天价的救命药”需要医保去处理,或许是当局亟需去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