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跟自己儿子伯鱼交流的时候说过一句名言,叫: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把诗经熟读,就没办法跟别人好好说话。因为那个时候,有文化的人都是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所以,《诗经》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资料。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人们读《论语》,读《四书》这么个道理。
这句话,就是孔子在反思那时候的“应试教育”这么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读书读成了书呆子,给他政务,他也搞不懂,也做不来,那读了那么多的书,要干什么用呢?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种人。书读了很多,甚至能够熟记于心,出口成章,但是他的行为和懂的这些道理,丝毫没有关系。读了那么多的书,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行为往良性方面发展。
那么,我们读《论语》应该怎么读呢?
大段大段全部背下来,真的大可不必。哪怕我们只记住了其中一两句话,真的理解了它的含义,并且运用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变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才是真的学到了。
我们要让《论语》,进入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做事的准则,这个才是真正学会了。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呢?
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一定是有用的。
书中讲到的未必都对,但总要比你自己瞎琢磨的强。自己瞎琢磨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走很多的弯路,交付很多的成本。但我们能够有时间把一本书读一下,你的损失就会小多了。
读书可以经世济用,读书也要有方法,就是目标式学习。我们读这个书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个就是目标式学习。
很多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去学习,就会找到学习的意义;而我们再学校里读书效果不好,是因为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还没有感知,并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所以,并不是我们读书没有用,而是我们的读书方法可能出现了一点问题。世界上没有闲书,所有的书都能够解决一些人的苦恼、困惑和共鸣,如果没有,那么就恭喜啦~你的人生很轻松啊。
经世济用,通权达变,是孔子的理想状态,孔子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变成书呆子。也希望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考试的机器。因为,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解决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问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一个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国家也能顺畅运行;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管理者其实是有2个力量的,一个力量是权利,认为只要有人权和财权,才能够管理一个队伍;但实际上,相对于权力来说,更大的一个力量应该叫影响力。很多组织里面都会有非正式组织,这种组织或者人员,没有实际的权力,但是他就是有一股力量,大家就是愿意听从他的意见,这就是影响力。
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什么自己不能建立这种力量呢?
所以,孔子在这里谈的并不是权力的问题,而是影响力的问题。对于一个组织来讲,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影响力,那么自身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影响力不能来自于交换和买卖,交换与买卖,是一种结党营私的氛围,这种方式一定是短暂的。如果我们用的是这种短暂的利益结合,所形成的小人团体,它并不是一种影响力,而是一种收买关系。这种收买关系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这个利益没有了,这些人可能立刻就四散而逃了。这个组织也是不会有凝聚力的。
所以,正式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使得整个组织沟通成本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