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生命科学学院“博爱·江淮环保行”观鸟护鸟实践团队,我作为团队的拍摄人员见证了团队成员在观鸟护鸟实践中的每个过程,也了解和感受到目前社会对于鸟类保护的想法和看法。
一、赴芜湖市滨江公园进行护鸟知识问卷调查活动
团队实践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芜湖市滨江公园进行鸟类保护知识的问卷调查活动,我们随机向不同职业的市民发放问卷调查表,许多市民很支持我们的实践活动并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我们在汇总数据后发现大部分市民对爱鸟护鸟的意识还有所缺乏。并且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例如问卷中“您是否知道芜湖市的哪些鸟类是留鸟,哪些鸟类是候鸟?”的问题中约50%的人只能区分一种,清楚鸟习性人约占25%,完全不知道的占25%。这也说明居民对鸟类的认知停留在对鸟样貌的认知,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于鸟的候鸟和留鸟的认知,多是提到了燕子,这也说明了,人们对于鸟类种类的认识只是在最基本的认识阶段并且只对常见鸟类有一定认知。问卷调查也促使我们需要向社会大众进行鸟类科普的宣教活动,这次问卷调查也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赴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观鸟护鸟活动
第二天和第三天我们分别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内和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进行观鸟活动。我们首先对学校内的鸟类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对校园内鸟类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团队接着来到了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进行鸟类的观察和记录并向在湿地公园中游玩的市民了解公园中鸟类的相关情况。我们在公园的几处观鸟点发现了许多野生鸟类并对它们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详细地记录,队员们用望远镜看到了湿地芦苇丛中的野生鸟类。我们在深入观察的途中在一处观鸟点遇到了两位游玩的市民,他们得知我们团队的实践活动后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实践活动,并且向我们反映大阳垾湿地公园以前鸟类种类和数量非常多,是各种野生鸟类的天堂。但是,由于近些年捕鸟猎鸟的人很多导致湿地公园的鸟类数量日益减少,并且湿地公园中鸟类的种类已经变得非常稀少了。这种情况是每个爱鸟护鸟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是我们团队对“爱鸟”、“护鸟”有着更加坚定的使命感!
三、赴六安市霍山县高桥湾蓝喉蜂虎栖息繁殖地保护区观鸟护鸟活动
实践的后面几天我们来到了六安市霍山县进行实践活动,在周老师和霍山县首位发现蓝喉蜂虎的护鸟专家―王劲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霍山高桥湾蓝喉蜂虎栖息繁殖地保护区对蓝喉蜂虎进行深入的了解。
蓝喉蜂虎属于蜂虎属鸟类,小型攀禽,多生长于欧亚两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安徽省境内极少发现,其头顶及上背巧克力色,余部蓝绿色,因喉部蓝色、嗜食蜂类而得名,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8年,霍山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在淠河边发现了这群鸟,并不断的用摄影记录。先后引起合肥、安庆,江苏、江西省等爱鸟协会的考察。2013年8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鸟类专家对霍山蓝喉蜂虎进行了科普考察,认定该种群约200只左右,每年在春季4-5月、秋季9-10月迁徙,这是大别山地区非常珍稀而稳定的鸟类种群,是蓝喉蜂虎在安徽省鸟类分布的新纪录,遂命名为“霍山藉蓝喉蜂虎”。
霍山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蓝喉蜂虎能够在霍山县良好的繁衍下去。这次王劲松老师在蓝喉蜂虎栖息繁殖地保护区向我们介绍了他拍摄的保护区内蓝喉蜂虎的照片并分享了他与蓝喉蜂虎的故事。随后,我们来到了保护区内,王劲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蓝喉蜂虎的生长状况和蓝喉蜂虎的在地上筑起的洞巢,接着我们在保护区的中心地带观察到了蓝喉蜂虎,蓝喉蜂虎飞行时细长的尾翼格外引人注目。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蓝喉蜂虎是如何觅食。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保护区中有两个专门为蓝喉蜂虎洗澡的小水池和一些专门给蓝喉蜂虎站枝用的树杈等情况。王劲松老师认为我们的实践活动能够为霍山县蓝喉蜂虎的栖息繁衍提供良好的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
实践的最后几天我们在霍山县文峰公园、佛子岭水库等地进行了观鸟活动,观察和记录了许多鸟类并在这些地方进行了“爱鸟护鸟“的宣教活动。
为期一周的观鸟护鸟实践活动结束了,在这次实践中我学习到了很多鸟类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当今社会对于鸟类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还没有到位,而我们正努力向大家宣传鸟类保护的相关知识和倡议,为“爱鸟”、“护鸟”事业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将“观鸟护鸟”活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