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否有用?

一方面是高考填志愿,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率。这两个事需要联系到一起看。

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没有什么能继承的技能和资源的,数十年寒窗苦读下来,问他想读什么专业,或者对什么方向感兴趣,基本是没有的。大多数填志愿自然是两眼摸瞎,人云亦云,大多涌向当下热门赛道与行业。

到了大学毕业走向人才市场,发现供需并不匹配,竞争激烈,行业内卷。这不是脱不脱下长衫的问题,而且是依旧迷茫,找不到未来的方向。无奈之下只能随大流,选择考研,推迟就业,增加竞争力,选择考公,进入体制图个铁饭碗。

以上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现状与困境。
很多人开始反思: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十几载真的有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厘清一些概念:上学,读书,学习

已经普及的义务教育制度,每个人都可以「上学」。这是五千年来天大的好事,不论出生背景,用制度来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有高低之分,这是客观事实,考试是为了选拔「学习」能力更高的人,选拔的另一面,是筛选,筛选一部分高精尖领域上可以走得更远。

要通过考试需要「读书」检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但是读书远远不止于考试,并不是代表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就不再需要读书,不需要学习了。「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事实上,哪怕到了社会上还有一本无字之书,就是你每天接触的万事、万物、万人。

读书是否有用?在于你是以什么目的。

如果读书是为了通过考试,成为人上人,那么显得这条路在新时代已经走不通了。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能跟着教育制度按步就班地走,它保障了每个人的下限,但是,如果想要突破均值以上,就不能简简单单地随大流了。当然这里也不是鼓吹特立独行,关键是培养与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少人埋怨这个时代,物质的富足,更显得精神的极度贫瘠。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追求,在随波逐流之中骂骂咧咧又一无所获。古人讲立志,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如果没有天赋,就用热爱,如果没有热爱,就用积累优势。如果不想随大流,就要尽早地清楚地选择自己的方向。

读书,不是为了答高考的题,而是答人生的题。而这道题,可跨上下五千年。
教育,不是复制生产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商品,而是帮助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幸福,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