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早藏在这3种活法里

文|蓝胖说说

其实吧,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从来不是出身或天赋,而是活法。

有人困在情绪里,一点小事就翻来覆去纠结,把日子过得鸡飞狗跳;太敏感了,源于自卑和内心的弱。

有人扎进价值里,专注做事、托举他人,在彼此成就中站稳脚跟;

有人站在觉醒里,看清本质、不被裹挟,活成自带光芒的模样。

弱者的世界,情绪是唯一的主角。

他们容易被别人的一句话激怒,被一点挫折打垮,把精力耗在抱怨、焦虑和自我否定里。

更扎心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力,他们总爱贬低他人,见别人进步,就说“不过是运气好”;见别人优秀,就酸“肯定有后台”;

总是恶意揣度他人,这种贬低,这种揣度,看似是攻击别人,实则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承认别人好,就等于承认自己差,“升米恩,斗米仇。”

所以只能用尖酸的话,给自己找一点可怜的优越感。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弱者的烦恼,恰恰是把人际关系变成了“比谁差”的战场,而情绪,就是这场战场里最没用的武器。

就像有人总因为同事的一句批评彻夜难眠,反复琢磨“他是不是针对我”,第二天工作状态一落千丈;

有人见朋友创业小有起色,不是祝福,而是私下嘀咕“再折腾也成不了气候”。

他们看不到,自己早已被情绪缠住了脚步,被贬低他人的执念遮住了眼睛。

弱者的悲哀,从不是能力不足,是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了内耗上,最终在情绪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而强者的活法,从来与情绪无关,只与价值相连。

他们明白,情绪解决不了问题,创造价值才是硬道理;贬低他人带不来进步,托举他人才能彼此成就。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提出“利他之心”,说“真正的成功,是帮助更多人成功”。

这正是强者的底层逻辑:他们不把别人当成对手,而是当成伙伴,愿意分享资源、提供帮助,在托举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站得更高。 有人做行业培训,不仅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还主动给学员对接资源,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别人说“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却说“行业好了,我才能更好”。

后来,他的学员遍布行业各地,有人创业成功后反过来给他介绍机会,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

这就是强者的智慧:托举他人不是牺牲,是为自己铺路;创造价值不是付出,是为人生蓄能。

《原则》里达利欧说“优秀的人都善于合作”,合作的本质,就是彼此托举,在创造共同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强者从不被情绪左右,因为他们的眼里有更重要的事。

把事做好,把人帮好。

遇到分歧,他们不争论对错,只解决问题;

遇到挫折,他们不抱怨命运,只调整方向。

有人负责的项目遇到瓶颈,团队成员焦虑不已,他却冷静分析数据、对接资源,用行动稳住人心,最后不仅攻克了难关,还让团队凝聚力更强。

这就是强者的底气:价值是铠甲,托举是武器,有了这两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比强者更高阶的,是活在觉醒里的“神者”。

他们早已跳出“情绪与价值”的二元对立,看清了生命的本质。

不被外界的评价绑架,不被世俗的标准裹挟,在清醒中活成自己的主宰。

王阳明龙场悟道,在绝境中看清“心外无物”,从此不再纠结于外界的非议,专注于“知行合一”,最终成为影响后世的思想家。

这就是觉醒的力量:明白自己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是虚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清明。 活在觉醒里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贬低而愤怒,也不会因为托举他人而计较,他们知道,外界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唯有内心的觉醒才是永恒。

就像《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着于情绪的波动,不沉迷于价值的得失,才能在觉醒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有人历经半生风雨后,不再追逐名利,转而投身公益,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年轻人少走弯路。

他说“以前总想着证明自己,现在才懂,觉醒不是成就多大的事,是看清自己该做什么”。 从弱者到强者,再到神者,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跨越,而是一步步挣脱束缚的过程。

先跳出情绪的牢笼,别让抱怨和贬低消耗自己;再专注价值的创造,在托举他人中成就自己;最后走向内心的觉醒,在清醒中活成想要的模样。 你要知道,情绪只会让你停在原地,价值能带你往前走,而觉醒能让你看清方向。

别做活在情绪里的弱者,别用贬低他人掩饰自己的无力;要做活在价值里的强者,用托举他人照亮自己的路;更要向活在觉醒里的“神者”看齐,在清醒中活出生命的通透。 毕竟,人生的高度,从来不是你赢了多少人,而是你帮了多少人;不是你躲过多少挫折,而是你在挫折中觉醒了多少。

故,放下情绪的内耗,收起贬低的执念,专注价值,追求觉醒。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从什么样的活法开始。

是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