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年前有了第一个孩子,最近三年来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做一个好的父亲,是尽量多的陪伴?还是努力多赚钱,给他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最终我觉得,这些固然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本人身无长技,唯一让自己满意的,就是二十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于是两年多以前开始更潜心的读书,主要就是读司马文正公的《资治通鉴》。因为非科班出身,古文基础有限,这本书又实在是信息量惊人,所以读的异常艰难,直到18年年底,才算完整的看了两遍。掩卷之余,感慨万千。
这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里,固然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充满了权谋与平民的血泪。但同时也多有不屈的奋斗,命运的沉浮,深刻的思考,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残酷的说,对我等芸芸众生而言,这本帝王教科书里的权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王侯将相,可能真的是有种。这个“种”,即可以是血脉,也可以是一种全然无畏,不顾一切的勇气。
血脉大部分人就不用想了。那勇气,我们就真的都有吗?笔者还真不这么认为。且不说血肉横飞,生死瞬间的战场;尔虞我诈,成则王侯,败则族灭,王侯最终多数依然难逃灭族的庙堂。就是笔者在前面的故事里所讲过的,苏秦苦学之后依然一事无成,回乡后受尽家人冷眼和讥讽的凄怆境遇,诸位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总之笔者目前不认为自己有勇气和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故我。
哪么,这本书对我们凡夫俗子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否则笔者就不会看了两遍,如今还试图将他以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了。
这就要说到我在历史里看到的更重要的一点——那些名垂青史的人们,和我们升斗小民拥有着一样的欲望和喜怒哀乐。
他们也会好奇,贪婪,矛盾,恐惧,勇敢,得意,自卑,怯懦,好色, 真诚,虚伪,博爱,自私,嫉妒,埋怨,空虚,无奈,孤独,伤感,脆弱——我们的人性是相通的。
我在对比司马光编著此书时对史料的取舍时发现,谥曰“文正”的一代大儒也和我们一样,会在自己的作品里夹带私货,为此不惜枉顾事实。甚至包括被奉为神圣的孔子,孟子等人亦是如此。
一部书读下来,几乎所有的圣人、伟人、英雄都跌落神坛;而那些小人、凡人、懦夫却在泥沼里散发出微弱的光芒。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笔者似乎慢慢找到了正确看待自己和周遭人事的角度,也更深刻的理解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虽然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以史为鉴,那些自身成为历史一部分的人也一样——否则历史也不会翻来覆去的滚了数千年。但我们依然能在相通的人性里找到生存的力量和灵魂的慰藉。
阅尽数千年英雄豪杰,贪奸痴愚的命运沉浮,笔者深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事微渺,于天地不过浮尘。所有的成败得失,都不过是时光的长河里一朵必将湮灭的浪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正视自己看似卑微如尘的人生,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我不知道如果你们去看这部书,最终会从书中得到什么,对我自己来说,目前的所得很适合用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人间最美的风景,不过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除此之外,我还知道的是,这本书,是真TMD难读。
虽然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虽然胡三省说:“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虽然顾炎武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虽然曾国藩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虽然毛泽东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
虽然冯唐说:“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虽然还可以列举出许多虽然,但是《资治通鉴》的难读却是不争的事实。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
读这部书的过程本身,就带给了我一个读书以来从未有过的体验——我从内心里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其文辞之美,叙事之畅,议论之精,内容之巨堪称空前绝后。但在我读这部书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头痛欲裂,昏昏欲睡。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的矛盾。
最终我将原因定位在虽然优美,但极不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古文上,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故事会系列文章,两个多月以来,已写了七八万字,虽观者寥寥,但也有一些真心喜爱的朋友,用一句俗套但发自肺腑的话说,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人之前一直自负读书万卷,下笔堪观。直到两个月前真的开始写这样一本不知什么时候能写完的书时,才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但笔者并不准备因此而放弃,就像本文开头时所说的那样,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能不能做到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坚持是达成所愿的基础。
笔者在写文的过程中已尝试了多种结构,目前采用的方式是用适合现代人阅读,略带自己风格的白话完整的重写中华书局四卷本的《资治通鉴》,为了叙述的完整,可能还会 涉及其他正史的内容。
与先贤在皇权的桎梏下扭扭捏捏,隐晦的表达个人观点不同,本人在行文中将在合适的地方,肆无忌惮的大放厥词,如引起诸君不适,欢迎留言,批评指正。虽然笔者不一定认同您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