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家庭文化而言,而“孝顺”则是其核心,“孝顺”的本意是尊敬父母,尽心奉养父母,而非顺从父母的意志,但如今,很多人将其简单粗暴地误解为顺从,其中着中表现在往往亲子之间往往更像上下级的关系。父母于孩子而言,是权威、偶像,不可忤逆。在亲子互动姿态方面,对父母而言,多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去命令孩子;对于孩子而言,那是一种仰视的姿势去顺应父母。这种养育的模式,东西方内涵相同。根据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种“控制”--父母打着对孩子的爱的名义,恩威并施,以奖惩即胡萝卜和大棒的方式去控制孩子的一切,将其喜怒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百分之百听从父母的指示,这种养育方式,科恩称为传统的养育方式。
基于以上观念,科恩在《无条件养育》的书中,论述到传统的养育方式,其实是有条件的养育方式,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要求的,孩子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配达到父母的爱。科恩认为,这种有条件的养育,是出于“孩子做了什么”,而相对于有条件的养育方式,科恩提出真正的方式,是“无条件养育”,我们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爱和孩子的行为毫无关联,我们无条件地看到孩子,接纳孩子,支持孩子,不因孩子成功与否而改变自己对他们的爱。因此,科恩在书中将传统的养育方式进行颠覆,并对新型的亲子关系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亲子关系从上下级关系向平等方式转变,从零和观念向双赢方向转变,从单向控制向双方交流转变;在亲子之间让爱与自由流动,包容孩子,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让父母能够重新审思自己的角色,全书充满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理念。
同时,该书也给现代养育概念带来全新的思考。作者为了让父母能够重新审思自己的角色,在书中提出疑问,我们真的在爱孩子吗?还是我们终究爱的只是自己,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没有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也应顺从父母,这是不能被质疑的,父母为子女牺牲时被歌颂的,而孩子面对父母的牺牲,应以其一生偿还那份深情。但是,作者提出,其实,有时候,家长的举措,并不是在爱孩子,而是满足自身私欲,弥补自己无法达成的愿望。我们总是对孩子强调,爸妈现在强迫你,让你做不喜欢的事情,是为了你好。那么,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真的为孩子好,为什么使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让孩子活在恐惧当中去完成家长的意愿呢?难道父母的爱就是对孩子的伤害吗?基于以上现象,科恩认为,家长所见所闻、所信奉、所感还所惧,影响着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粗暴,是不是被原生家庭的经验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关注,是否是因为对比心态和所信仰的丛林法则;所以,很多时候,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任由恐惧和不安掌控着我们,而孩子只是成为满足我们掌控欲的工具。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做出恶的行径,一切可能皆因我们的自私。因此,惩罚与奖励,本质都是控制。
结合我们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说法特别广泛,只要父母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孩子就会开心,就能健康成长,所以,物质丰富便是最好的养育方式。首先,我们得清楚养育的概念,养育,即“养”和“育”。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重点是放在如何保证家人温饱上,而对于孩子,也单纯着眼于“养”,即保证基本的教学和物质供给,孩子平安长大,便是完成任务。但如今我们的发展重心慢慢从对外征求向对内探索转移,而对于抚养下一代的方式,重心逐渐从单纯地“养”向“育”过渡,而育比养的内涵更丰富,除了保证物质上的供给,还有要求父母对思想的关怀和情绪的认同。现在,我们总是强调,孩子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可是有时候我们呈现出来的养育方式,只是为了家长的方便,方便就是一切。但是,方便了家长,却痛苦了孩子,一方痛苦,双方的关系能健康吗?
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是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安全,感到全然被接纳,不会因为和父母的理念相悖而遭受斥责、驱赶甚至是羞辱。因此,如果我们爱孩子,应给予孩子最基本的尊重,真诚对待,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所有物。归根到底,人渴望被看见,被正确地对待。而无条件养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无条件地被看见、被听见、被接纳。如果一定要为爱加上附加条件的话,那,这不是爱,爱是宇宙的源头。有条件的爱,只是为了贴补黑洞。世间的一切皆为平衡,与其说,孩子向我们索取权力,不如说,是我们攫取孩子成人的自由。
或许,这样很困难,就如作者所言,“真正伟大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之一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愿意质疑自己童年的经历·······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最后,对于无条件养育的内涵,纪伯伦已经给出了最准确的解释: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希望我们用无条件的爱,去养育我们的孩子,以爱为纽带,让彼此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