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爆粗口的人,一种是嫌弃爆粗口的人。这两种人对彼此的鄙视程度由来已久,不亚于甜咸粽子两派。
然而你会发现,在网络时代,爆粗口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仍然有一小撮人,对爆粗口这件事非常反感。
爆粗口的人觉得自己是“真性情”,而不爆粗口的人是“假正经”。
不爆粗口的人认为爆粗口的人是“没素质”,自己才是“真文明”。
当这两种人狭路相逢,他们的心里全都是这个词。
aversion
/əˈvɜːʃən/
If you have an aversion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you dislike them very much.
n. 厌恶,反感
1
起源
aversion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a+vers+ion。
a表示“相反”,例如asocial(不合群的);vers表示“改变方向”,例如converse(相反的,逆向的);ion则是典型的名词后缀,例如television。
所以,aversion也就是“向反方向转”,意思是“厌恶、反感”。面对厌恶的东西,当然要转身啦。
2
用法
(an) aversion to sth./sb. 对...的反感
He has a deep aversion to getting up in the morning.(他非常反感早起。)
Some parents have an aversion to video games.(有的父母很反感游戏。)
《摩登家庭》里Phil曾对女儿们说:We are not gonna deprive ourselves just because of Haley's aversion to food.(我们不会因为Haley对食物的反感就亏待自己。)
3
词语延伸
在这个时代,爆粗口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不说两句“卧槽”“尼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性情中人”。
成龙、王宝强、韩红、那英等等娱乐圈的“性情中人”全都被捉到过公开场合爆粗口的行为。然而当这些负面新闻曝光后,吃瓜群众纷纷表现出了满满的aversion,觉得他们“没素质”。
这个时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其实这和时尚的发展有着相似之处。
20世纪初的时候,人们的日常打扮都是酱婶儿的:
不仅是在工作场合,即使是周末去看场棒球,人们都要西装革履戴帽子:
不仅仅是中年人要这样打扮,在校大学生也不能随便穿。当时在美国藤校中间流传一种叫the ivy look的风格,比中年人的西装革履稍显轻松一些。
如果有一个20世纪初的人穿越到现在,肯定会对have an aversion to our fashion style,觉得我们穿得不三不四。
那么,人们的着装为什么会经历这么大的改变呢?要知道,社会习俗的改变往往都是自下而上发生的。二战以后,美国给了退伍老兵一系列优惠政策,老兵的子女不用买学区房就能上好学校,中产阶级渐渐扩大了,大学生数量增加了十倍。
到了六七十年代,美国又兴起了嬉皮运动。大学生们愤世嫉俗,对上流社会的生活充满了aversion,于是故意模仿下层阶级的穿着。T恤才是王道,牛仔裤也要故意戳几个破洞。
外国人看到美国人的打扮赞叹不已,于是纷纷模仿,渐渐影响了全世界。也许这个时代本就属于草根儿,对于大众口味的模仿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人们不仅在穿衣打扮上平民化,在语言上也是如此。不仅咱们中文中爆粗口越来越多了,语料库显示,英语里主要的几个骂人词汇的使用频率逐年增加。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人们的语言系统中,粗口也许会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存在,没有几个人会对粗口抱有aversion。
然而这种趋势并不是你没事儿就爆粗口的理由。小碗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常爆粗口会让人变笨。(不记得了?戳这里。)但是,在时代大趋势下,偶尔爆粗口也会有意外的好处。
钱钟书的《围城》里有个人物叫高松年,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上能高谈国际关系莎士比亚,下能一口一个“他妈的”,让军事教官惊喜得刮目相看,引为同道。
很多人爆粗口,其实与素质无关,只是为了拉近关系。我们可以学习高松年,遇到爆粗口的“性情中人”就跟着骂两句,遇到高贵冷艳从不爆粗的人,就压抑一下自己的天性。
当人们都把你当做自己阵营的人,就不会拿你当外人,很多事都会轻松很多。小碗并不是要求你伪装自己——这就好比在正式场合要穿正装,在朋友之间要穿休闲装一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显得亲切豪爽接地气,也最好别逢人就爆粗,引来aversion;如果你想在这个时代做一股清流,也可以在朋友愤慨不平的时候陪ta一起骂两句。只要分清场合,这一切没什么大不了。
文章中出现的单词你都认识了吗?
aversion /əˈvɜːʃən/ n. 厌恶,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