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37)

七.黑云摧城

2.大战之前

万历四十六年二月份,组织部长(吏部尚书)郑继之因数次打辞职报告不被允许,擅离岗位。

李廷机的教训,历历在目。

万历赶快派人去追。(帝闻,命驰传归)

这边还没追回来,那边又有人离职。

这次离职的是崔景荣,职务兵部尚书。

其他人员的空缺就更不必说。

正当方从哲“当亟议变通之法”请求出台紧急方案看看怎么解决这些工作问题的时候,抚顺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哗然。

哗然是因为突然,突然说明对于此事毫不知情。

孟森先生在其《明清史讲义》中有一段极其精辟的总结概括出了明朝在辽事兴起前的状态:

  “经过三十余年(指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起兵到万历四十四年七大恨告天攻伐明朝)中朝始竟不知有此事,后渐闻其强而羁縻之。至万历四十余年稍稍传说,已立国僭号,亦不以为意,直至入犯辽沈,然后举国震惊。庙堂若有留心边事如居正其人,何至愦愦如此?”

  “辽东三面都是敌人,没有不打仗的时候(无岁不用兵),自从高淮为税使,剥削十多年,军民越来越疲困,然而先后巡抚都是庸才,每天不做正事浪费时间(愒苟岁月),皇帝又不管,边臣呼吁,朝廷里没人理没人管(漠然不闻)。”

所以,努尔哈赤崛起了。(边事大坏)

所以,明朝朝野上下并不知道。

4月21日,辽东总兵张承荫率军万余与金军两万人交战,张承荫战死,明军阵亡率为百分之九十九(生还者百无一二),朝中大臣声称失败原因是因为张承荫及其明军没有“死战”。

4月27日,抚顺失陷张承荫一万明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北京。

报告的人是署兵部尚书薛三才,兵部代理部长,因为兵部自打两个月前一把手辞职回老家后一把手已经空了好久了。

换句话说,当努尔哈赤做军事准备的同时,大明王朝居然没有正式的国防部长,这不挨打还真的说不过去。

抚顺失陷以及张承荫的战死是明朝继三大征以后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举朝震骇”,万历立即召开全体会议,六部九卿科道在工作的在家睡觉的在写辞职信的想来的不想来的全部到会,共商国计。

朝中对张承荫这次兵败原因的总结,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

有勇无谋。

说了一堆空洞废话的理论,指责张承荫不等待援军,轻敌冒进,还有人说张承荫不注重排好队列。

可惜,战场不是阅兵,不是只要身板直站的好就是强大的军队,二者没有任何关联。

以上有的是纸上谈兵,有的是负责搞笑,不过有的也充满了恶毒,比如这个:

张承荫之所以兵败,是因为他和他的军队没有拼尽全力作战,没用勇敢作战。

(率万余之众,不能死战,是谓无勇)

主帅自己都战死了,阵亡率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这都算不上死战,那天底下还真没有死战了。

除了总结教训,开会其实就一个问题:

“怎么办?”

大臣们的回答也极其干脆简单,高矮胖瘦丑的俊的白的黑的异口同声毫不犹豫脱口而出:

“打。”

打就一个字,我就说一次。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什么都不畏惧,有时候这是好事,有时候这会坏事。

至于抚顺怎么丢的?张承荫怎么战死的?所谓的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有多大的地盘?有多少军队?战斗力如何?一问三不知。

但这些并不影响朝堂上热烈的气氛。

会议很快制定好了军事计划和划定总指挥人选:

六月明军出兵攻打建州,预计七月底八月初结束全部战斗,犁庭扫穴,扬我天威。

用四个字评价,那就是:

简单粗暴。

总的作战计划制定完成,下面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将帅。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尚且如此,那帅更是难求。

因为帅得是文官,而且是懂军事有着巡抚经验的文官。

既然是在辽东作战,这个巡抚经验就要求曾经在辽东工作过。

李维翰在张承荫战死后被免职。

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文官并不多,筛来筛去,前备倭经略(抗倭援朝前线总指挥)、前兵部副部长、前辽东巡抚的杨镐成为了当时第一也可能是唯一的人选。

从资历来看,作为文官的杨镐有着身居庙堂之上统筹大局的经验,又有身居辽东主政一方的实践经验,而作为抗倭援朝的前线总指挥又有过亲身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事迹,这三点集于一身,从字面来看无可挑剔。

然而事实证明,有过指挥的事迹和有指挥经验二者虽然很多时候有联系,但并非必然,更不等同于一回事。

除了帅,还需要有将,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将的作用并没有因为重文轻武而受到削减,反而更为重要。

在拟定的相关将领名单中,有四个人的名字名列前茅:

杜松、马林、李如柏、刘铤。

杜松,现山海关总兵,前辽东总兵,被蒙古各部冠以“杜太师”之名号,其光荣事迹我们在前文也有介绍。

马林,现充军囚徒予以特赦,特封开原铁岭总兵,前辽东总兵,因与高淮不和而被弹劾,如今辽东危机,现特殊处理。

李如柏,现辽东总兵,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前贵州总兵,宁夏总兵。

刘铤,现辽阳总兵,前四川总兵,曾参与抗倭援朝、播州之役,因其手中一百二十斤大刀而得“刘大刀”之名。

这四位将领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1.都曾有辽东工作经验。杜松、李如柏、马林都曾任辽东总兵这一辽东镇最高军事长官,刘铤在抗倭援朝中也对辽东多有了解。

2.战斗经验丰富。杜松镇守西北,每次打仗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浑身的伤疤能把大男人看哭,光在陕西时就与蒙古各部大小百余战,被蒙古各部称为“杜太师”,在延绥、陕西、蓟州、辽东这些地方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李如柏,李成梁次子,世荫锦衣卫千户,后荫铁岭卫都指挥佥事,参加过抗倭援朝战役,在攻克平壤、开城的战斗中身先士卒率先杀入,后任贵州总兵,任辽东总兵时期打退蒙古袭扰,加封右军都督府右都督;3.刘铤,在云贵川地区和苗人、蛮族、叛乱土司等天天作战,参与抗倭援朝倭寇胆寒,播州之役击溃杨应龙最精锐部队,赫赫战功,有“晚明第一名将”之称。

3.都是将二代。杜松其兄杜桐,马林之父马芳,刘铤之父刘显,李如柏之父李成梁,都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边疆大将,首一首二的猛人。

4.都担任过总兵官这一最高军事长官职务,如杜松工作过四五个地方,李如柏、刘铤也有两三个地方的总兵工作经验,这样的工作经验决定着他们有着丰富的指挥经验。

从他们的档案来看,将门虎子、身经百战、履历丰富、经验丰富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他们被任命为大将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赵梦麟、麻贵等总兵、副总兵、参将等明军中高级军官和将领,可谓大将如雨,猛将如云。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今将帅已经选好,最重要的步骤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战争了。

还没等明朝开打,战报传来了。

七月二十四日,清河失守。

清河守将副将罗一贯战死,军民万余人战死。

按照明朝之前的计划,六月出兵七月底干净利落消灭建州。

就是没有结束战斗,按照计划来推理这时候明军也应该已经基本锁定胜局,歼灭敌军大量有生力量,包围敌军老巢(赫图阿拉)。

干净利落没有,反而让敌人干净利落,这似乎是不能够接受的。

但从实际来看,后金主动出击攻陷清河是完全正常的。

因为明朝的计划只是计划,并没有付诸实践。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辽东在三大征之前在编士兵九万五千余人,三大征之后四万五千余,锐减最少百分之五十,经过缓慢的恢复和发展,其中又有日常应对蒙古的袭扰、高淮乱辽带来的数次兵变等,抚顺之战前辽东明军有六万余人。

张承荫一战近万人战死,清河一战明军战死三五千人,这样明军的六万余人又损耗了四分之一。

辽东明军的严重缺额,注定是无法单独完成对后金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

这点明朝上下也很清楚,所以必须使用中国古代史上应对大规模军事行动最常见的方法:

抽调。

字面意思,从那些不打仗的治安稳定地方临时抽出一部分富裕的兵力临时调往打仗的地方支援和参与大规模军事行动。

可供抽调的对象主要有三种:

[if !supportLists]1. [endif]边军,泛指镇守边疆的军队,狭义指九边的明军。因常年作战,故战斗力最强。

[if !supportLists]2. [endif]京营。

[if !supportLists]3. [endif]内地额兵。

其中京营是不允许调动的,所以只能从边军和内地额兵来抽调。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三万;延绥、固原、甘肃、宁夏四镇发精兵2.5万。

江浙步兵四千人,云贵川等地土兵七千人。

内地额兵,好几个省凑在一起,拼凑出两万人。

在蓟辽总督汪可受的建议下,辽东明军紧急招收新兵三万人。

辽东本地招兵,而四处的援军因为距离远近抵达时间不同,如宣府、大同、山西距离较近,江浙等地和云贵川土兵距离较远,这样就延长了大军集合的时间。

这是抽调这一方式无法避免的弊端。

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西南到东北这么远的距离,自然需要时间,但最后集合各路援军所用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正常的时间:

从抚顺失陷到调集援兵,各路援兵到达辽东集合的时间在一月。

万历四十七年的一月,也就是抚顺失陷的第二年。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之前制定七月份消灭后金的计划无法得以实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枪杆子怎么打仗。

直接影响这一切的是人的主观因素。

当得知要赶赴辽东的时候,有些明军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去。

二话不说操起嗓门就是哭,说破大天求爷爷告奶奶就是不去辽东。

(援兵皆伏地哀嚎,不愿出关)

好不容易出发了,不着急赶路因为这些援军沿途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骚扰驿道市舍,所至凌虐奸淫,无所不至”,导致“官逃、市罢、民散”。

这哪里是什么国家正规部队,强盗土匪也不过如此。

有关记载出于明朝最权威的官方史书:《明神宗实录》。


除了抽调的援兵未能按时集结,造成未能按计划发起军事行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后勤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除了粮草本身还指武器、马匹、盔甲、火器、军装等等。

归根到底就一个字:

钱。

辽东当地接到命令后很快设立了辽东粮草转运委员会,负责大军粮草的储备和运输工作。

班子有了,精神传达了,文件下发了,民夫征召了,唯独一样东西没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

粮草。

合着说了一堆废话。

不光是粮草,武器盔甲火器火药、骑兵的战马、攻城器具战车这些和打仗有关的东西没一样够的。

这些问题看似涉及很多方面,但其实归根溯源就是一件事:

没钱。

缺了多少物资武器粮草,缺多少攻城器具盔甲,这背后需要的都钱。

身为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李汝华对此一清二楚,他不仅知道打仗需要花钱,他还知道打仗需要花多少钱,物资储备攻城器具武器盔甲的制造采购需要花多少钱。

前者是兵部的事情,后者是工部的事情,一个户部尚书知道这些未免有些不可思议,天赋异禀?

原因很简单,李汝华既当过工部给事中也做过兵部右侍郎,做兵部右侍郎的同时还是户部左侍郎,后来由于户部没正官(尚书)就给李汝华转正了。

哦对了,李汝华同志还身兼吏部代理部长一职。

总共六个部,这位仁兄就在四个部(工部兵部吏部户部)工作过,担任过三个部的高级领导(尚书侍郎),并且还身兼两个部(户部吏部)的一把手,都说术业有专攻,可在李汝华身上恰好是个例外。

是不是因为李汝华天赋异禀是个通才?

我们不否认李汝华同志有能力有才华做事稳重工作积极,但在我看来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这个:

没人。

这就得归功于万历的怠政。

面对摞的跟小山一样的文件,李汝华是焦头烂额,因为每份文件的实质问题就是俩字:

要钱。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这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能难倒狗熊,还有户部尚书,甚至包括那个富有四海至高无上的存在,何况这笔钱数额及其庞大。

李汝华当然知道要给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要花多少钱要怎么花钱,可是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任你再怎么知道也是不知道。

有些钱还可以慢慢想办法,比如李汝华已经但有一笔真的是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得马上还,尽快还,因为不还就要出事,出大事:

甲方明朝政府(老朱家);乙方明军辽东分公司。甲方承诺为乙方提供必备的月生活必需品和一定的工资并提供工伤医保,根据表现提供加官进爵;乙方履行保护大明江山的义务和责任,需要的时候会以集体规模“械斗”。

欠了三个月,总共十万两,本来是准备继续拖欠的,可如今这个节骨眼,后金大举进犯,正是靠人家卖命的时候,乙方表示:

不给钱,不干活。

不仅不干活,还要给你搞事,要罢工示威游行。

前面打仗,没人,人都到后面罢工游行去了,这还打什么,等的后金杀到北京城下打吧。

户部尚书进了宫,跟万历报告了情况,两个字:

没钱。

万历在位的时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经济自由,文化开放,还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海内欢歌,四海升平,一副盛世之景。

说这个时期的明朝没钱,别说我们不信,就是当时明朝上下包括万历皇帝自己也不信。

不过当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我还是说服了自己。

因为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提供这个数据的人正是当时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财政部长(户部尚书)李汝华。

万历一脸好奇宝宝的看着李汝华,因为他不知道这国库怎么就没钱了,他想李汝华为他解开谜团,一旁的首辅方从哲等也是同样。

李汝华首先说到日常的边军开销,大约是每年三百八十万两;三大征这种不确定性开销,花费一千三百万两。

这是日常开销,正常情况,可以理解。

下面是皇室宗藩的财政支出。关于三殿修复,仅采木一项支出930多万两白银,其余暂未统计;潞王建藩,采购珠宝20万两;太子及福王分封、成年礼(立冠)、婚礼,用银共计934万两,袍服270万两。

“万历二十六年,皇室采购珠宝,共花费两千四..”。

李汝华这句话被万历皇帝及时的打断了。

万历当即大方宣布亏欠辽东明军的十万两工资由内帑先行垫付。

人们往往只在意这段记载的前半句,而忽视了后半句:

十万两白银内有五万九千两,或黑如漆,或脆如土。

银子成色不好,缺斤短两,在当时代表着什么正常人都知道。

十万两只是一个小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对后金作战的全部开销:

经过李汝华估算,最少需要三百万两,也就是三十个十万两。

十万两都没有,三百万两更没有。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万历出40万两,占全部的13.3%;其余的二百六十万两由全国百姓“辛苦”一年,每亩加派征辽饷银三厘五毫。

除了贵州地区,也除了万历和明朝宗藩的土地(皇庄)。

本该出大头的那些真正有钱的地主豪绅们,是不需要加税的。

万历表示就加派这一年,可他不会想到因为这场战争的惨败,辽东问题愈演愈烈,加派了一年又一年,加派了一次又一次,从万历四十六年到明王朝灭亡,从万历到崇祯,从现在的三厘五毫到九厘,从辽饷到练饷和剿饷的“三饷”,愈演愈烈,直到明王朝灭亡为止。

几番周折,按照最低标准,钱的问题算是勉强解决了。

但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想多一点,计划多一点,未战之前先虑败,虽然可能保守,但起码不会出问题。


300万的军饷没有到,数以万石的粮草没有到,各镇的援兵没有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啥没啥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人却先到了:

辽东经略杨镐。

简单的带着几个随从,5月21日出山海关,直奔辽东首府辽阳。

到了辽阳,杨镐先生第一没接受接风宴,第二没领导视察发表所谓的重要讲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很让人紧张:

杀人。

“临阵脱逃者斩!”

斩的是清河逃将陈大道、高炫。

这一杀,杀出了纪律,杀出了精神,让当时一片恐慌风气弥漫的辽东兵民为之一震。

接下来杨镐和蓟辽总督汪可受、新任辽东巡抚周永春(李维翰已下狱论罪)召开紧急会议,商量诸多事宜。

开了半天会,就商量出一件事:

没人。

三位得出了一个统一意见,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抚顺之战,一万明军报销;清河之战,又没了三五千。两仗带下来,现在最新的明军统计数据是四万。

这四万人还要负责辽东各城镇堡的保卫工作,还有城堡驿站类似“保安队”有编制有番号没战斗力的军队,把这些除去,辽东方面能出兵两万。

没人,真的是没人,无兵可用。

所以当务之急是招兵。

辽东全镇招兵,关内靠近辽东的各镇招兵,招兵三万人。

最后招了两万多,两万多的新兵。

新兵需要训练,训练没上过战场,战斗力需要磨练,所以在刑部给事中姚若水的建议下,辽东开始召集东征老兵。

东征,就是指抗倭援朝。

老兵,是军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帮人战斗力强作战经验丰富,是无论古代现代东方西方中国外国所有的军队都重视的存在,现代军队的士官制度军士长制度都是对老兵的肯定和保障。

老兵是军队的基础。

由于后勤保障问题,有一些士兵打完仗就不干了,流落民间甚至有的占山为王,各行各业都有,但要说明的是这帮人能在菜市场切菜说话间操起刀来就能砍人,手法无比娴熟,就跟摊煎饼一样自然。

姚若水的主意为杨镐打开了灵感,杨镐想到了一个新的兵源:

家丁。

这里的家丁可不是一般意义上豪门大族里看家护院打扫卫生的家丁,他们是士兵,不过是将领自己的私人武装。

明史大家顾诚先生在其《明末农民战争史》中认为“可见,家丁制度是明朝后期军政败坏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畸形产物,它标志着官军逐渐由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统治的力量,蜕变为将领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任何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将领,比如李成梁、刘显等,他们都无法离开家丁的支持,家丁是嫡系,是资本,是强大的战斗力,而当失去家丁的同时往往也是这些将领戎马生涯的下坡路。

除此之外,杨镐还想到了两个强大的外援,一个是邻国朝鲜,另一个就是女真内部唯一没有被消灭的叶赫部。

就这样,经过将近一年的抽调和招募,万历四十七年的二月,抚顺之战的十个月后,各路大军汇聚辽东,以雷霆万钧犁庭扫穴的姿态消灭这个胆敢冒犯天威的奴酋(努尔哈赤)以及这个“蛮夷”的政权。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各路明军在辽阳正式誓师,宣告出兵。

出席的领导有: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御史陈王庭。

杨镐作为总指挥,宣读了军纪;陈王庭作为万历代表,宣读了圣旨。

一番讲话后,按照流程该进入文艺表演时间,不过在这种场合是武艺表演。

有着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种场合表演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表演,它是一种认可,是一种机遇。

这就是个问题了,你在几百个人是老大,几千人里未必是;几千人里是老大,那一万人呢?五万人呢?十万人呢?辽阳云集十万明军,来自天南地北各边各镇内陆沿海,其中不乏高人能手,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但刘招孙敢说,几百人是,几千人是,几万人也是,在场的十万人里也是。

除了年少有为,武力超群之外,还因为他的背景:

刘铤的养子。

原来背景这种事情,除了先天的努力(投胎),还可以靠后天努力争取(干爹)。

只见刘招孙胯下马手中枪,身披亮银袍,好不威风,白净的小脸面带杀气,是剑眉倒竖虎目圆睁,小伙子那叫个英俊那叫个帅气。

关键还是手中这条枪,舞起来是呼呼带风,横劈竖打前冲后刺,在教军场中心是舞出了威风,舞的是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一条枪在他手中仿佛有十条百条,真可谓枪出如龙气吞万里如虎,有万夫不当之勇。

刘招孙挺直腰板,用尽全身力气,舞了个360度的枪花,赢得教场一片喝彩之身,刘招孙心中得意,顺势把枪尖往前一扎,真的是真龙出海一般。

只见枪头犹如离弦之箭,调皮的离开了枪杆,咚的一声掉在了地上。

刘招孙手中拿的枪杆,还保持着身子往前探的姿势,他没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枪头会莫名其妙的飞出去。

全场都看着场中央拎着个大铁杆手足无措的刘招孙,还有地上那一大坨带着红缨的枪头。

如此的耀眼,如此的尴尬。

鸦雀无声,因为在场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好家伙,这练的是暗器啊。

杨镐及时出来打圆场,宣布进行下一个环节:

祭旗。

一只牛被绑在大旗之下,一名有经验的军士拿起一旁早已准备好的专用刀瞄准牛的心脏狠狠地捅了过去。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时候牛就已经死了。

军士拔出了刀子,杨镐刚准备宣布出征,就被随之而来的牛叫声打断了。

没死!

这可就犯了忌讳了,祭旗讲的是一刀毙命,干净利落,象征着出征一路风顺,这算怎么回事?

负责的军士立马补了第二刀,心说这下牛一定死了。

没想到牛叫的更欢了。

还没死!

这是牛魔王吗?两刀都不死。

军士立即明白了,不是人有问题,是刀有问题!

本该被一刀致命的牛被连捅了三刀才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

杨镐站在大旗下正式宣布:

斩杀努尔哈赤,升都指挥使,赏银一万两。

都指挥使,正二品,与布政使、按察使并列为一省最高长官,基本就是省军区司令员。

对于斩杀八大贝勒(八王)以下也各有封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前的尴尬消除一空,大家个个群情激奋,荷尔蒙分泌旺盛,心跳加快,恨不得现在就直接一日百里直奔赫图阿拉,探囊取物般拎努尔哈赤等人的人头邀功请赏。

未战之前先虑败,这句老话并没有人放在心里。

事实证明,凡事总往坏处想比凡事总往好处想的结果要好的。

“皇上赫然震怒,斥罪臣,召夙将,捐内帑,征客兵,赐剑经略,凡偏将军而下不用命者诛!”

这是明人对于这段时期明朝方面的描述,大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英雄气概,让人不禁有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之感。

不过,热血沸腾和现实总是有一些出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236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6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715评论 0 34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99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95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733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85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22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02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96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81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47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00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5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04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6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