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上海,四通八达的地铁线看的我眼花缭乱。还好机场和地铁换乘方便,早就做好攻略的我,果断买了三日地铁票,45元72小时无限制。与想象的不同,即便是地铁多如上海,公交也是不可代替的一部分,以至于地铁卡完全不能发挥作用。近乎被我遗忘。当然,这是后话。
上地铁的时候,我有些恍惚,六点钟爬起来,历经四个小时到达的城市,是上海吗?连接机场的地铁,并没有那么整洁,反而有一丝脏乱。作为大的交通枢纽,搭乘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上海话淹没其中,和其他大城市并没半点不同。
开始感觉到上海的时候,是下地铁之后。入住的青旅附近,是一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很破败,但样式精美,被保护了起来,上面标注有上海市文物保护的字样,让我确认了我置身上海。走进青旅,刚好遇到三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预定了三人间,讲着上海本地化。大概只有这个地方的老人,还能有在花甲之年住青旅的闲情吧。至此我确定,我到了上海了,没错。
上海的第一站是外滩,离住的地方不远,一站地铁再加上一千米的步行就行了。步行途中,误打误撞进入了上海当代美术馆。里面是一个小型的建筑展。美好的建筑在于与自然融合,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建在长城山脉上的房屋。进可驱车前行,退便乘车而归。游客无法步行而入,互不打扰。不知是怎样的人能有此福气,时而体验一下归隐山林的乐趣。一边惊叹于巧夺天工的设计,一边羡慕能栖居于此的贵人,又顺便歪了一下楼,这么美好的建筑,需不需要我们给排水?说到底,我们都是建筑中的配套设计。
外滩建筑群是各国设计的精华,也算是当年殖民者留下的侵略痕迹吧。现在所有的建筑都已经被收购,大多数成为各个银行的办公楼。建筑精美的线条,精致的雕花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对面的陆家嘴,高楼林立,那些早建了几年的大楼,很快被后辈追上,以前华丽的金色如今显得有些落寞,不清晰的电子屏上放着最和潮流的广告,有些反讽。
夜色下,万物撩人,白日里毫无新意的东西,在灯光的映射下也显得别样魅力。夜晚,一定是逛街的好时候,黑夜不仅夺走了太阳,也让人丧失理智,商品瞬间美丽,购物的激情瞬间点燃。南京路步行街,一定是这时候最好的选择。虽说上海物价偏高,连锁品牌却能保持全国统一价,也是很美好。繁华的南京路和每座城市的步行街一样,来往着形形色色的人,开着各色各样的铺子。仔细数来,估计连牌子都大体一致。越贵的店子人越少,连这里也是一样。闲逛又不肯买,多少就没了意思,只将繁华收尽眼底,便满意的回青旅去睡了。
忘记自己游客的身份,第二日,只是吃吃喝喝逛公园。没有太明显的目的地,不给自己安排太多的景点,最终决定去离青旅不远的名人街。距离不远,路程颇为周折,在火车站等公交车,等待的时间是永远。还好上苍垂帘,一定是看到我的诚意,特意派了一辆公交车过来。到站之后发现一片荒凉,走了几百米才看到目的地的指示牌。行走之余发现一个糕点店,很多老年人在排队买青团,我从未吃过,也就买了几个凑热闹。尝起来口感很好,味道却一般,一定是我吃不惯。
边走边吃,时间消磨的也快,感觉路程也很短,抬头就到了鲁迅公园。公园里的老年人居多,年龄层从50到80都有。新奇的是,这里的老人不跳广场舞,探戈之类的教学班倒是很多,像是随时准备着赴一场宴席,显得优雅从容。上海的时髦之风,从此可见一斑。
后来浏览的多伦路就不值一提了,人稀少的让我错认为在郊区。就连建筑也没什么特色,都是一些老房子,没有青砖青瓦,只剩下破旧不堪,有几栋年久失修,破败而无法逃离的尴尬感,映在了每栋建筑的岁月痕迹里面。还好街边有不错的小馆子,吃到了较为地道的生煎包,也就不情不愿的,前往下个景点了。
1933老场坊,以前是杀猪场,后来改造成艺术中心,整个建筑还未填满,商户屈指可数,人更少的门可罗雀,还以为来错了景点。不过里面的水泥构造我很喜欢,有些沧桑的历史感。时间真的能改变一切,以前还是猪倌杀猪的肮脏地,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文艺青年的新景点,神奇。
至此一天的浏览全部结束,没有目的的漫游,太从容不羁,潇洒无比。再在青旅杀个几百回合的狼人游戏,感觉圆满。
第三天要换地方,跑到了鲁山路附近的青旅。里面的外国人很多,自己反而是被孤立的。第三天去了豫园,园林设计巧妙,功能区域繁多,甚至还在假山上制作了一条船,听浪。不同于皇家园林,这是私人所有。凭一己之力建成,如此享受,我心中不免有几分羡慕。
下午去上海博物馆,在雨中排了近一个小时,比国家博物馆的人还多些。站在不同的时空,于同一件器物面前,希望能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沧桑。仅此,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