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99。2020-6-1》
今天是庚子辛巳乙亥,闰四月初十,2020年6月1日星期一。六一儿童节。
第三十章2【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所以为大也。】
船山讲解说,这一章要区分德与道。
首先,朱子在《章句》中说:"此言圣人之德",指的是"譬如天地"到"如日月之代明"这四句。
有人却说整个儿这一章都是在说圣人之德,这是错的,错的原因就是没有区分德与道。
船山说,"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讲的是道,不是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讲的是道,不是徳。天覆地载,日月之明四时之行,只是天道。
那么,"能括此道而统之"的是什么呢?是德,是《章句》所谓"所以不害不悖","所以并育并行"的,是德。
具体而言,"祖述"、"宪章"、"上律"、"下袭",这些历史的和客观的现象,是道。而这些都是"仲尼"祖述、宪章的,也就是说,是孔子斟酌概括整理并"祖述"、"宪章"的,所以,我们称颂他的德性说:譬如无不覆盖承载的天地一样,譬如四时错行以成岁一样,譬如日月照耀昼夜一样,并命名为敦化之德。另有一类德性则命名为川流之德,因为分述了天地间的品类、四时的秩序、日月各行的轨迹。此即《中庸》此章所说的"大德敦化"与"小德川流"。
概括而言,天道即客观世界的一切,德则是我们所说的主体性,主客之间的联系则是思维和意识。
思维虽是个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但不是局限于狭獈和被程序化地规定的,相反,正是思维和事物的相互运动,创造了真实的世界,换言之,思维的建构和创造,使事物的本来面目得以展开和实现,因此,客观世界固然是必然的确定的普遍的绝对的,但人却是自由的。这是黑格尔"思有(存在)同一"的学说。
中哲所讲的天道与德性,即西哲所说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上述简述的是两者如何做到既保证客体的必然性,又不失去主体的自由性的思路。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