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每一个中国孩子绕不过去的坎,曾经无数的中国孩子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的走向。其实现在的高考已经远没有过去的高考重要了,过去的高考,真能改变命运,特别是乡下的孩子,真能从农民变成科学家、变成教授、变成作家、变成领导。现在的高考,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仅仅是推迟了被命运炙烤的时间。
看到过老家高中高考时学校门口一排警察守卫的威风凛凛的景象,别的地方也一样。家长也紧张得睡不着觉,成群结队的在大门口守着。其实守着也白守,进不去;进去也白进,看不到孩子;看到也白看,帮不上忙。和过去的高考不同,过去的高考,学生一直在学校住校,家里大人也紧张,但是该干啥干啥,不会大热天戴个草帽蹲到学校门口守着。
那个时候的高考,没有现在威风。现在衡水中学、毛坦中学经多年打磨,都能批量生产学霸了。一切都是流水线作业,这些巨无霸中学就像一个庞大的机器,高速运转永不停歇。一波一波的小男孩小女孩成群结队像潮水一样涌进去,戴着眼镜又一波一波的像潮水一样涌出来。听说人家的大巴都很气派,车牌“91666”,司机姓马属马,刚!
那个时候的高考,还有预考,预考不合格的就算高中毕业了,是没有参加高考的机会的。我那一年预考逆袭,一年多的时间从班级最后几名在预考时达到了最好的全校前二十的名次。其中数学成绩几乎满分。估计有点得瑟,同学里当时招飞成功不参加高考直接当飞行员去的哥们,临走前特意嘱咐,预考不算啥啊,还有一两个月,千万不能松劲。那个哥们的成熟稳重至今都难以忘怀。
后来,高考。考场在刚建成的教学楼一楼,风很大,不热。晚上住在教学楼前面的平房教室里。过了预选的同学晚上挤在木板搭的大通铺上,有些紧张,睡不着,也热。一起搭伙吃饭的同学很有经验,说把手放心口上,啥也别想,睡吧。按他说的,真很快睡着了。那个楼现在还在用,不过进门处贴了一幅对联,“寻清闲另觅他处,怕吃苦莫入此门”,叫人看了莫名的心酸。
那年考语文、政治还波澜不惊。语文的作文是材料作文,自命题,记得意思是多尝试就能好选择吧,大概这个意思,好像是脑洞大开后写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作为题目,考完感觉不错。好像最后语文92,是当年高考自己最好的科目。
考数学遇到麻烦了。数学,难。前面的几个选择题就很难,当时选择题真的是没有人性,整人有一套,处处是套路,不允许猜,对了一题三分,错了还要扣一分。填空也难,一个空就要折腾半天,后面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超级难,很多题目干脆没有见过,读题就很需要智慧,印象里没有一道题完整作答。监考老师认识,她知道卷子上很多空白,考试完出来,她拉住问,是不是没有考好?当时强忍着才没有留下泪。最后69。比预考低了好几十分。
化学考的也不好,化学原计划考满分的,平时考试都在95左右,高考的化学不是太难,选择题有意思,答案全是B,最后一个是C。结果没有想到在一个计算题上出了事,分子量算错了,最后所有结果全错了,那道题14分,化学最后86。
后来的几门总算考完了。大家都叽叽喳喳拿着答案对,估分,感觉成绩不好,失望。
回到家里,父母问起来,想起卷子上都是不会的数学题,落泪了。坐在沙发上,泪水无声地顺着脸往下流,妈妈递过来的毛巾都不想接,只想哭,心里既委屈又自责。后来感觉父母很伟大,他们没有责备,一直安慰。再后来填写志愿,因为感觉考得不好,就没有很认真填。认真也不会,那时信息渠道少,只要能考上就是天大的喜事,哪还管今后前程?不过,出乎意料,最后还考上了,还是第一志愿录取。现在回想起来,一是考数学时出来那个老师的关心,二是回到家里父母微笑着安慰,都很温暖。
那个时候,高考是唯一离开家乡走到城市的机会;那个时候,考上不叫考上,叫“走”,多年以后,见面还问,“你是哪年走的?”,“走”,就是离开那个偏远贫瘠的老家;当多年以后再远望回不去的故乡,默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何曾想到当年“走”的时候的狂喜早已化为云烟?当偶尔再回到故乡,可能真的比从来没有离开过的人多一分眷恋。当年“走”得心花怒放,现在回忆怅然若失。
高考,高考……
那一年,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