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电影刚开始,没有任何共鸣,到她死,也没有什么感觉。之后回忆了一下,或许导演也没有想得到什么同情吧。
因为她的死,不是源自于可怜,而是源自于迷失,人在孤独中,原生家庭又不能给她很好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迷失。
佳梅给爸爸寄钱,买耳环,爱上渣男,其实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她想在这孤独之中,看到在乎自己的人,弗罗伊德把人类的原动力归纳为性冲动和让自己伟大。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用了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所谓的让自己伟大,换言之就是,让自己有重要性。其实理解了人性的这一特点,就能很好理解了王佳梅的一系列行为。她只是希望自己变得重要,然而在香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太急切地想让自己重要,最终演变成她悲剧的根源。
她想过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很多人说,这有什么错?确实这没有错,但是她错就错在了太急躁了,刚刚援交得来的钱,就马上去买了耳环,她摆脱自己底层身份的心理太迫切,一个人打两份工,还不满足。其实十六岁本来就是要努力,要踏下心来,充实自己,学一技之长的年纪,而她虽然找了工作,然而她的野心,容不得她踏踏实实的去过日子。
于是接下来的失望,痛苦,想死,都变得理所当然,没有人会那么容易实现理想的,太急切的想要得到,就会太容易崩溃。但是我又不忍心苛责她,因为整个电影里,都有一句话在重复响起。香港每分钟就有一个人失踪。"桔生于南则为桔,生于北则为枳。王佳梅的迷失,其实也是香港的迷失。
再看看新闻上,每天报道的,裸贷,捐卵只为买最新款手机和包包,还有晚上的大学路,数不清的女学生,进入富二代的车里,她们并不值得同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们是悲哀的,而她们的悲哀,也汇聚成了这个城市的悲哀,急躁的前进着,却又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想起那首小诗,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价值观的巨变,人们总认为趁年轻,要赶紧功成名就,然而影片里还有一种人,踏实的学习,成为了想成为的人。
我想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这座城市迷失,看不到任何希望,请让自己的野心慢下来,等等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