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聪明,尤其是在官场。
王禹偁,北宋人,出身寒微,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是这位寒门的孩子却天资异禀,特别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文。
宰相毕士安当年做过济州的从事,也就是王禹偁的家乡,听说有个如此聪明的孩子赶紧召来一见,当场让他做一首《磨诗》,王禹偁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限眼下愁。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毕士安听后大感惊奇,便把王禹偁留在了身边,让他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读书。有一次济州官场的朋友们一起喝酒出了个上联“鹦鹉能言争似凤”,毕士安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下联,王禹偁看见后马上就对出“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不禁拍案叫绝,对其大加赞赏。
王禹偁的学识迅速的在坊间流传,最后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王禹偁参加科举,高中进士,任成武县主簿,宋太宗听说过他,于是招进宫面试,结果非常满意,甚至提拔他为左思谏,相当于自己的秘书,甚至夸奖他如果生在唐朝,文学成就不会在韩愈柳宗元之下。
按理说,王禹偁这样的千里马,遇见了最大的伯乐皇帝的赏识,应该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了,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的猜想背道而驰,王禹偁聪明是聪明,但是太“务虚”。务实者,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如何利用皇帝的信任,借势发力;务虚者,好以天下为己任,少见多怪,找茬挑事,针砭时弊,不懂得知难而退,固执起来让领导很为难。
王禹偁也许是孔孟之道读的多了,其人性格刚正,为人耿直,好议论朝政,好批评别人,总是说些不合时宜的话。宋太宗提拔他为右拾遗之时,本该说些皇帝高兴自己也高兴的客套话,他却当天送给皇帝一份《端拱箴》,劝诫皇帝要戒奢侈,行节俭,施仁政,好像皇帝是个无道昏君一样。
端拱二年冬,京城大旱,民不聊生,这种时候就该出点救灾的主意,他却不识时务的上疏建议宋太宗下诏削减官员的俸禄。王禹偁真是幼稚,士大夫们只管吃喝玩乐,谁在乎什么旱灾,他这个馊主意,得罪了一大片,而且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王禹偁短暂的仕途生涯中干过不止一次。
淳化二年,庐州尼姑道安状告著名文学家徐铉与她嫂子姜氏通奸,后查明是诬告,但宋太宗赦免了道安的罪,对于皇帝已经决定的事,王禹偁又坚决的要求治道安的罪,皇帝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至道元年,宋太宗召还他为翰林学士,作为一个重新启用的贬官,应该学会乖巧了,不能说的别乱说,可他偏不,时年四月,赵匡胤的开宝皇后去世,宋太宗不按当时的礼制治丧,大臣们心知肚明,开宝皇后在宋太宗登基前,有过不利于他的言行,因此人人噤如寒蝉,唯独王禹偁充当“愣头青”说:“后尝母仪天下,当尊用旧礼。” 气的皇帝又把贬为滁州知州。
王禹偁有才,也聪明,但像他这种不懂官场哲学,不懂生存哲学,不肯摧眉折腰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从来不会有什么好结局。最后才华横溢的王禹偁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