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我们,大多选择同一条路——读书学习。当然也就难免会产生各种困惑。但任何事物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我们认真去总结,去发现。我想就可以真正的实现高效学习。
读了秋叶老师的《高效学习7课堂》,发现学习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找准定位、过程发展、总结提升、延展扩张。而这四个步骤又各有技巧可寻。总之,学习是一个细致而又漫长的过程。
谈到定位,我最先想到的是文理分科。我是一个理科生,但我好像并没有经历选科的定位过程,而是直接走向了理科这扇门。我不觉得这是一条错误的路。但我会进行思考:如果我当初细致的去分析了自己的各科情况,我是否还会选择理科?如果我当初选择了文科,现在我是否会在这里?我的潜能是否达到了我选择理科时的目标?……这一切好像都应该是在我高一那一年该做的,但我没有,我的很多同学也没有。这可能也是我们日后学习起来很吃力的原因之一吧。也许我那时的定位没有错,但我就想说:选对方向,比盲目开始更重要。人生的选择很多,但适合自己的并不多。往后的路,请记得自我定位找到目标后再上路。
“过程比结果更加让人动容”,这是我听过的一句话。我想,过程之所以让人更加动容,在于它的繁琐让人更加清晰的刻入大脑。学习的过程很长,很杂。我们要学会为自己减轻。在秋叶老师的书中我提取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小帮手:首先是自我攻略,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当做十万个为什么,不断的给自己提问,用一组优良的问题来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是时间管理,这里主要谈到碎片化时间系统学习,这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帮助我去更合理的利用大块之外的零碎时间。学习的东西往往很杂乱,时间也很杂乱,但是当我们有机的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让自己的条理更加清晰,同时也不会浪费时间。最后是外界力量,这个方面强调网络手段。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当今互联网横飞的年代,学会接住网络解决自己的一些不解,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减重的良好方式。
每上一课,记得总结。每一段繁琐的学习过程,都必将为你带来收获。学会整理总结,会让自己的知识吸收比别人高许多。而总结,我一直以来比较喜欢采用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这也与秋叶老师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关于框架图,对于我而言,它是我思路的载体,逻辑的出发点。不需要太过繁琐,只需要记下重点,让我一看便知道我前面的学习内容。这也是秋叶老师说到的“地铁思维”,避免成为爱因斯坦的司机。告别学完就忘的难题。同样,对于自己不太擅长的板块,总结时可以重点标注,“桶”的道理必须铭记在心。
知识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性。一个知识也许单独看就单单是某一个道理,但每个道理之间又有些许的联系。学会对知识进行发展。这里有三个技巧:首先是重复,先“举三反一”再“举一反三”,学会分别各类知识的相同与不同。第二是迁移,学会跨界,而不单单是在一个领悟打转,那样也许你会很平均,但永远无法进步。最后是合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会寻找学习伙伴,一个人的思路有限,但是多一个人就多一分思路,这有利于形成互补能力圈。
即将迈入大学,或者说已经踏入了门槛。一切都是未知的,只有学习,我们是一直都在路上。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当然就会发现越来越多优秀的人。这时,不必自卑,请一如既往地学习,拿出120分的力气。当你不断的进步并且超越原来的自己,你会发现,原来我也是这么棒的一个人,我也可以这么优秀。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