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四:赶走“食物警察”
有时只是记下当天某个时间吃了什么,也能透露一些引起饮食冲动的有趣线索。此外,你还可以记下饮食前后的想法。
这些想法会影响你的感受吗?你的感受会影响行为或饮食吗?如果影响,是怎么发生的?如果我们能先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放任其表现在行动上,那么此后的情感和行为,也会像连锁反应般发生改变。两极化或“非黑即白”思维很危险,经常以追求完美为基础,以一塌糊涂为真实结局。放弃“要么全吃、要么不吃”的想法,放弃以前“非黑即白”的节食规则。注意自己每次进食时必然冒出来的“对话”。倾听这些不同的声音,分辨哪些是支持者、哪些是破坏者。
原则五:感受自己的“吃饱感
要学会感受自己是否吃饱,倾听与之相关的身体信号,观察种种迹象。用餐或吃点心的中途暂停一下,问问自己食物的味道如何,现在胃里几成饱。尊重“吃饱了”的关键点训练过程中的“与食物合作者”,要学习在肚子刚刚吃饱却没胀撑时停止进食。当你知道以后还能再次吃到食物时,就更容易在此刻停止进食。
1、识别刚好的饱足
远离盲目自动饮食的第一步,是有意识饮食。我们将这一阶段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在进食中小憩一会儿,有助于重整和评估你的进食情况。进食中途暂停,或吃块点心小憩一会儿。记住,小憩或暂停不意味着完全停止进食,只是为了提醒身体和味蕾。问问自己,食物尝起来怎么样,值不值得吃下去?饱足:问问自己进食程度如何。你饿吗?还觉得不满足吗?是否渐渐不饿,并开始觉得满足了?吃完后(不管吃了多少),问问自己,是否刚好饱了?有没有过饱?过了多少
2、专心进食。尽量尊重和享受饮食经历
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停止进食。杜绝自己被迫进食。记住,你才是决定吃喝多少的人。识别吃饱了的能力,最终决定一顿饭吃多少食物。距离上次进食的时间有多久。摄入的食物种类。进食时胃里剩余的食物量。最初的饥饿程度。如果你感觉自己刚好吃饱,但就是好像少了什么,那么可能意味着你已经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