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家庭教育讲座,完了以后一个妈妈拉住我问了一个关于小学生读书的问题。
她说她女儿今年小学四年级,目前在市区一所比较厉害的小学就读,学校本身是市重点,各项管理与教育都特别规范与先进。
比如,学校很重视拓展孩子的课外阅读,每周都有大阅读课,额外分出来两节课的时间,在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课。有时候还会开展读书沙龙,邀请名人举办讲座。
学校重视孩子阅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这本是好事,但这位妈妈的问题在于,虽然学校花了时间与经历去做这件事,但是在她孩子身上,却效果不佳,自从上了四年级,越来越不喜欢阅读了,积极性反而不如一二年级。有时候学校要求的读书任务,往往完不成,所以她很焦虑。
正常来说,孩子对阅读的认知,是越来越好、越来越积极的,除非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孩子有了挫败感。
毕竟是孩子,不像成人那么理性,孩子的喜好很容易发生变化。
我问这位妈妈,进去四年级以来,孩子都读了哪些书呢?或者从哪些书开始,不喜欢阅读了?
她想了想告诉我说:“自从上了四年级,都是按照学校的阅读任务走,老师会杰出读书书单,由于本身量很大,所以我没额外再读别的。”
我一听是学校列的书单,瞬间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不是说学校的书单不好,作为在一线教了十年语文的我来说,太明白问题的根源了。
书单本身,是一个很私有化的东西,这么些年,我很少给学生推荐固定的书单,一般都会建议读那些书,或者尝试读那些书,有些家长实在要求列单子,我也会给个大致的范围,或者相关数目,从来没给学生列过诸如“必读书单”“必读xx本书”这样绝对的书单。
我喜欢读的书,你不一定喜欢,我认为是好书,你也不一定有相同的观点。尤其我们以成人的认知去审视孩子。
那么,老师的经验,会不会让书单更规范呢,只能说会好一些,但也不一定保证适合所有孩子。
我让这位妈妈给我看了孩子近期的阅读书目。果不其然,学校给出的一长串书单里,我看到了所有人都很熟悉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苏拉的故事》《苏菲的世界》等等。
诚然,这些确实是好书,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验证过的经典名著。
但是,真的适合四年级孩子读么?就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来说,目前选编进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是八年级孩子必读书目。四年级与八年级,差别太大了。
即便是八年级孩子,也不会太喜欢。要不是中考要考,我相信大多数孩子不会选他。
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年自己读书的情形,这本书从初中开始,断断续续的读到大学,才算真正的读完。看吧,我读了多少年!
另一本《卓娅与舒拉的故事》,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内容都是很苦涩的,一个小朋友如果很辛苦地读了这些所谓的世界名著,她对阅读的经验是非常被迫的、无奈的。她会不高兴,可能会留下一个印象,阅读名著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自然,阅读的挫败感,会让她逐渐失去兴趣。
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书单,我们成年人常常高高在上,对孩子指手画脚,用我们成年人的所谓经验,教条地强加给孩子,从来都不问一问,孩子真的需要与喜欢么?
同理,我们备加推崇的四大名著,也不一定就是小孩子阅读的首选。我可以肯定的说,几乎没有小学生会喜欢读原版的四大名著。是的,几乎没有。
我一直到了大学,才勉强读完这四套数,还是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成天把崇尚阅读挂在嘴上,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有点说不过去。你看,我读完四大名著的出发点,竟然是这么个理由。
因为我太知道了,这四本书,得有多难读。
何况一个孩子,何况一个低年级的孩子!
我的建议,名著很多,不仅仅限于四大名著或者一些所谓国外的大部头,有名气不一定适合。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些替代品。至于哪些替代品,没法说,每个人不一样,兴趣点也不一样。
不过我建议:
1、让孩子自己选,家长与老师只做引导与规范。
2、周末与节假日,把孩子拉到新华书店,实地去读,喜欢了再买。
3、与孩子一起读,参与孩子的阅读世界,有沟通,有互动,有反馈,有思想的碰撞。
4、尝试输出,比如注册个校园博客,但不要刻意安排阅读任务。
最后总结一下,小学生阅读,一定以兴趣为主,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与拥有兴趣后,再尝试规范性,或者增加阅读任务。